照明模组及灯具的制作方法

xiaoxiao4天前  14


本技术涉及照明,尤其涉及一种照明模组及灯具。


背景技术:

1、吸顶灯由于其不占空间、更接近自然照明等特点,成为室内照明最常见的灯具,在家庭、办公室、娱乐场所等各种场合都有广泛的应用。吸顶灯一般包括底盘、光源、面板和边框,其中,光源置于底板内,主要起照明作用,边框与底盘连接,设计者往往在装饰框上设计不同的花纹或线条以辅助增加灯具的整体美感。但由于这种结构的边框一般都为不透光材质,因此其主要作用为装饰,并不能起到辅助照明的作用。

2、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线光的吸顶灯应运而生。但线光光源一般为小功率led,小功率led由于体积较小,其封装材料对光线的调控能力有限,屏幕像素之间的物理距离过近,容易导致颗粒感的产生。具体来说,当人眼在一定距离内观看两点时,如果这两点的距离过近,人眼就无法分辨,从而感觉像是整个屏幕的像素都连在一起,形成颗粒感。由于颗粒感的存在,光线在空间中的分布会显得不均匀,导致某些区域亮度过高,而其他区域则显得昏暗。这影响了整体的照明效果,使得照明质量下降。

3、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照明模组及灯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led颗粒感的照明模组及灯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包括:边框、发光组件、混光组件和面罩,所述边框和所述面罩固定连接,并围设形成一收容腔,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混光组件均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发光组件设置在所述边框上并朝向所述面罩发出光线,所述混光组件位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路线上,所述混光组件包括反射件、聚光件和扩散件,所述反射件与所述发光组件抵接,并位于所述聚光件的左右两端,配置为对左右两端的光线进行反射,所述聚光件设置在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路线中,配置为对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聚光;所述扩散件与所述反射件相连,并朝向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方向延伸,所述扩散件与所述聚光件之间具有空气腔,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件进入所述空气腔内,并在所述空气腔内混光后通过所述扩散件向所述面罩射出。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发光组件包括光源板和设在所述光源板上的发光件,所述光源板与所述边框连接,所述反射件与所述光源板抵接,并设置在所述发光件的外侧,在所述发光件的下方形成有一出光口,所述聚光件设置在所述出光口处。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光件与所述发光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聚光件与左右两端的两个所述反射件之间形成一容纳所述发光件的容纳腔。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件包括朝向所述容纳腔的第一反射面和朝向所述空气腔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为斜面,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聚光件的端部,配置为将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聚光件上;所述第二反射面配置为将所述聚光件射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扩散件上。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聚光件最低点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反射件最低点所在的高度。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空气腔的长度为所述容纳腔的长度的十倍以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光组件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反射件为白色硅胶,所述聚光件为透明硅胶,所述扩散件为扩散硅胶。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光件为凸透镜,所述凸透镜包括朝向所述发光组件的平面和背离所述发光组件的弧面。

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主照明组件和上述照明模组的灯具。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模组环绕设置在所述主照明组件的外围;所述主照明组件配置为所述灯具的主照明,所述照明模组配置为所述灯具的辅助照明。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通过聚光件汇聚,提升照明亮度;并利用反射件对左右两端的光线进行反射,有效控制光线射出的角度。光线在空气腔内进行混光,增加了光路距离和混光距离,使得光线混合均匀;混光均匀后的光线通过扩散件射出,消除颗粒感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混光组件能够将光线混合均匀,使得照明模组出光均匀柔和,实现了高亮透的照明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1)、面罩(2)、混光组件(3)和发光组件(4),所述边框(1)和所述面罩(2)固定连接,并围设形成一收容腔,所述发光组件(4)和所述混光组件(3)均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发光组件(4)设置在所述边框(1)上并朝向所述面罩(2)发出光线,所述混光组件(3)位于所述发光组件(4)的出光路线上,所述混光组件(3)包括反射件(31)、聚光件(32)和扩散件(33),所述反射件(31)与所述发光组件(4)抵接,并位于所述聚光件(32)的左右两端,配置为对左右两端的光线进行反射,所述聚光件(32)设置在所述发光组件(4)的出光路线中,配置为对发光组件(4)发出的光线进行聚光;所述扩散件(33)与所述反射件(31)相连,并朝向远离所述发光组件(4)的方向延伸,所述扩散件(33)与所述聚光件(32)之间具有空气腔(34),所述发光组件(4)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件(32)进入所述空气腔(34)内,并在所述空气腔(34)内混光后通过所述扩散件(33)向所述面罩(2)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发光组件(4)包括光源板(41)和设在所述光源板(41)上的发光件(42),所述光源板(41)与所述边框(1)连接,所述反射件(31)与所述光源板(41)抵接,并设置在所述发光件(42)的外侧,在所述发光件(42)的下方形成有一出光口(43),所述聚光件(32)设置在所述出光口(43)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件(32)与所述发光件(4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聚光件(32)与左右两端的两个所述反射件(31)之间形成一容纳所述发光件(42)的容纳腔(4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件(31)包括朝向所述容纳腔(44)的第一反射面(311)和朝向所述空气腔(34)的第二反射面(312),所述第一反射面(311)为斜面,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聚光件(32)的端部,配置为将所述发光组件(4)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聚光件(32)上;所述第二反射面(312)配置为将所述聚光件(32)射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扩散件(33)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聚光件(32)最低点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反射件(31)最低点所在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空气腔(34)的长度为所述容纳腔(44)的长度的十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组件(3)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反射件(31)为白色硅胶,所述聚光件(32)为透明硅胶,所述扩散件(33)为扩散硅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件(32)为凸透镜,所述凸透镜包括朝向所述发光组件(4)的平面(321)和背离所述发光组件(4)的弧面(322)。

9.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照明组件(110)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模组(10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模组(100)环绕设置在所述主照明组件(110)的外围;所述主照明组件(110)配置为所述灯具(200)的主照明,所述照明模组(100)配置为所述灯具(200)的辅助照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及灯具,照明模组包括:边框、发光组件、混光组件和面罩,边框和面罩固定连接,并围设形成一收容腔,发光组件和混光组件均设置在收容腔内。发光组件设置在边框上并朝向面罩发出光线,混光组件位于发光组件的出光路线上。混光组件包括反射件、聚光件和扩散件,反射件与发光组件抵接,并位于聚光件的左右两端,配置为对左右两端的光线进行反射。聚光件设置在发光组件的出光路线中,配置为对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聚光。扩散件与反射件相连,并朝向远离发光组件的方向延伸,扩散件与聚光件之间具有空气腔,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聚光件进入空气腔内,并在空气腔内混光后通过扩散件向面罩射出。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强,杨涛,刘海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205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