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与流程

xiaoxiao9天前  20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


背景技术:

1、我国香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沉香居首,可谓万香之王。沉香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色酮类、芳香族等物质。沉香可制作成线香产品,其具有特殊的保健等功效,其味不仅芬芳,且可怡养性情,有清心、安神之妙用,同时也具有驱虫、改善空气的功效,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随着国内经济繁荣和传统文化复兴,香市需求趋旺,沉香文化热起,沉香线香产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

2、现今在提取完沉香精油后,沉香废弃物是当做垃圾处理,但是沉香废弃物中往往还残留有一定量的倍半萜类、色酮类、芳香族等物质,只是香味较淡,利用价值不高,废弃物的丢弃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还浪费了珍贵的沉香资源。因此低成本重新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

2、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将沉香内生菌接种至培养基中,培养,过滤得到发酵菌液;

5、(2)将发酵菌液与沉香提取废弃物和水混合,培养,过滤得到发酵增香后的沉香废弃物;

6、(3)将发酵增香后的沉香废弃物粉碎过筛,与辅料混合后造型、烘干得到沉香线香。

7、步骤(1)所述的沉香内生菌为与沉香共生的内生菌;优选为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假可可毛色二孢菌中的至少一种。

8、所述的尖孢镰刀菌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756。

9、所述的层出镰刀菌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798。

10、所述的假可可毛色二孢菌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055。

11、步骤(1)所述的培养基为pdb培养基。

12、步骤(1)所述的培养的条件为25~35℃下培养1~5天。

13、步骤(2)所述的发酵菌液为不同沉香内生菌的培养液混合得到的发酵菌液;优选为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假可可毛色二孢菌中至少两种的培养液混合得到的发酵菌液;更优选为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假可可毛色二孢菌的培养液混合得到的发酵菌液;更优选为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和假可可毛色二孢菌的培养液按体积比为2~5:2~5:0~5混合得到的发酵菌液。

14、步骤(2)所述的沉香提取废弃物为沉香精油超临界提取法废弃物、沉香精油水蒸气提取法废弃物、沉香精油亚临界提取法废弃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沉香精油超临界提取法废弃物、沉香精油水蒸气提取法废弃物、沉香精油亚临界提取法废弃物的混合物;更优选为沉香精油超临界提取法废弃物、沉香精油水蒸气提取法废弃物、沉香精油亚临界提取法废弃物按质量比2~5:2~5:2~5混合得到的混合物。

15、步骤(2)所述的混合菌液:沉香提取废弃物:水的质量比为1~3:1~3:5~10;优选为1:1:8。

16、步骤(2)所述的培养的条件为25~35℃下培养1~5天。

17、步骤(3)所述的过筛为过100目筛。

18、步骤(3)所述的辅料为榆树皮粉和水。

19、步骤(3)所述的烘干为60~75℃下烘干2~3h。

20、上述方法在处理沉香废弃物中的应用。

21、一种沉香线香,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22、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23、1、本发明的线香产品可满足市场需求和要求,发酵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用于大规模、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

24、2、本发明为基于沉香内生菌,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可有效的提高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中香味物质含量,提高了沉香的利用率,节约了药材,市场潜力巨大。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0.一种沉香线香,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本发明的线香产品可满足市场需求和要求,发酵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用于大规模、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本发明为基于沉香内生菌,利用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生物增香后制作沉香线香的方法,可有效的提高沉香精油提取废弃物中香味物质含量,提高了沉香的利用率,节约了药材,市场潜力巨大。

技术研发人员:杜金权,朱东奇,杨继国,唐语谦,赵明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