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2天前  17


本技术涉及增氧机,具体为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


背景技术:

1、稻渔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的效果。

2、为了增大稻渔的产量,通常会在养殖面积不变的情况,增大鱼苗密度,但是到了五六月份温度上升后,氧气不够用,经常会出现大量死亡的事故,需要配合使用增氧机供氧。

3、而在较窄的环沟里:如果使用叶轮增氧机只能局部增氧,增氧机下方水流形成高速旋涡水产动物无法靠近,造成的另一个问题是将环沟两侧打平,也不能做到整个环沟底部溶氧均匀;

4、如果使用水车对底部增氧效果差,也会将环沟两侧打平;

5、如果使用射流泵会将环沟底部冲刷出一个坑,然后水流向上反,也不能做到整个环沟底部溶氧均匀;

6、使用曝气盘局部上方增氧,对底栖水产动物不利,另外也是局部增氧,不能做到整个环沟底部溶氧均匀。

7、发明人通过研究发明了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供氧设备,并因此提出了一种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具备均匀分布氧气、生态共生等优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包括电机,在电机输出端通过传动轴固定有叶轮,所述电机外侧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底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且位于安装架外围设有多孔浮床,所述多孔浮床外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硬质浮圈,所述底板底部设有与叶轮适配的底管,所述底管底端设有波纹软管,所述波纹软管另一端设有排水管。

3、进一步,所述多孔浮床包括固定在底板顶部边缘的网笼,网笼为圆环状金属网笼,网笼的内部填充有生物填料。

4、进一步,所述硬质浮圈为泡沫圈,硬质浮圈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防刺尼龙套。

5、进一步,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安装架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气盘,气盘的一端设有带有阀门的对接嘴,气盘为空心圆环状,气盘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

6、进一步,所述安装架包括焊接在底板顶部的4脚支架,4脚支架顶部焊接有架座,电机安装在架座内侧,电机的输出端活动竖直贯穿架座的内底壁。

7、进一步,所述叶轮延伸至底管的内部,底管的内径与叶轮的直径相适配,底管的底端呈漏斗状,底管通过法兰片与波纹软管对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9、该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以叶轮推动表层高溶解氧水直达底部并在底部水平散开,单位时间运送水量大,在夜晚或者阴雨天气打开鼓风机压缩空气,经气盘溢出后,空气微泡与水混合然后被推送至底部,气-水混合体经过管道更有利于氧气与水结合,高溶氧水在底部水平扩散同时因密度差产生缓慢自由垂直向上扩散,高效率的将表层高溶解氧水运送到底层提高中、下层水体溶解氧,有效的减少中、下层和底栖动物缺氧状况发生,同时,减少底泥产生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还原态物质,另外,高溶解氧水不停的缓慢流过浮于水表层的生物床,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固着生长、大量繁殖,对分解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氨氮、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有利,最后,可在环沟底部安放曝气盘,将曝气盘增氧效率高的优势利用,同时避开局部增氧的缺点。同时在环沟底部安装曝气盘增氧,开动生态增氧机后环沟的水沿固定方向缓缓流动,也流过曝气盘,大大提高曝气盘增氧效果。



技术特征:

1.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包括电机(8),在电机(8)输出端通过传动轴(9)固定有叶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8)外侧设有安装架(7),所述安装架(7)底端设有底板(3),所述底板(3)上且位于安装架(7)外围设有多孔浮床(2),所述多孔浮床(2)外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硬质浮圈(1),所述底板(3)底部设有与叶轮(10)适配的底管(4),所述底管(4)底端设有波纹软管(5),所述波纹软管(5)另一端设有排水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浮床(2)包括固定在底板(3)顶部边缘的网笼(21),网笼(21)为圆环状金属网笼,网笼(21)的内部填充有生物填料(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浮圈(1)为泡沫圈,硬质浮圈(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防刺尼龙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的顶部且位于安装架(7)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气盘(11),气盘(11)的一端设有带有阀门的对接嘴,气盘(11)为空心圆环状,气盘(11)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7)包括焊接在底板(3)顶部的4脚支架(71),4脚支架(71)顶部焊接有架座(72),电机(8)安装在架座(72)内侧,电机(8)的输出端活动竖直贯穿架座(72)的内底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10)延伸至底管(4)的内部,底管(4)的内径与叶轮(10)的直径相适配,底管(4)的底端呈漏斗状,底管(4)通过法兰片与波纹软管(5)对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增氧机技术领域,具体为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包括电机,在电机输出端通过传动轴固定有叶轮,所述电机外侧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底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且位于安装架外围设有多孔浮床,所述多孔浮床外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硬质浮圈。该稻渔共作生态增氧机,以叶轮推动表层高溶解氧水直达底部并在底部水平散开,在夜晚或者阴雨天气打开鼓风机压缩空气,经气盘溢出后,空气微泡与水混合然后被推送至底部,气‑水混合体经过管道更有利于氧气与水结合,高溶氧水在底部水平扩散同时因密度差产生缓慢自由垂直向上扩散,高效率的将表层高溶解氧水运送到底层提高中、下层水体溶解氧,有效的减少中、下层和底栖动物缺氧状况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郭忠生,申玉春,郭鸣岐,杜玉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翔世瑞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221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