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2天前  15


本申请涉及家用储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家用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电源在生活中适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受到家庭用户的青睐。

2、现有的家用储能电源其均为整体式结构,主要分为壁挂式和手提式,其可参照公开号为cn220774605u公开的一种壁挂式家用储能电源,或者又如公开号为cn218449533u公开的一种集成塑封防爆结构的家用储能电源。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无法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适应性低,只适合单一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适应性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家用储能装置。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家用储能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家用储能装置,包括储能单元,储能单元具有电源输入口和电源输出口,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电连组件,所述电连组件包括位于储能单元一侧的公接头和位于储能单元另一侧的母接头,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其中一个储能单元的公接头与另一个储能单元的母接头对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场景应用,例如外出时,可以拆下其中一个储能单元进行使用;当需要提升输出电压时,可以将多个储能单元串联使用,且本身储能单元具有电源输入口和电源输出口,既可以作为储能使用,又可以作为输出使用,例如在晚上低谷时,储能单元可以进行电能存储,用电高峰时进行使用,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储能单元也可以作为紧急备用电源使用。

5、可选的,所述储能单元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电池包,公接头和母接头分别采用连接线与电池包电连接,电池包与外壳之间形成冷却空间,所述冷却空间内填充冷却液。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能单元可以通过在外壳中安装电池包,并在电池包和外壳之间形成的冷却空间填充冷却液,通过冷却液散热,且冷却液在电池包爆炸燃烧时作为消防液用,可以防止电池爆炸燃烧氟化液本身具有灭火作用,使得电池使用更安全。

7、可选的,所述外壳采用防爆材料或在外壳上设置防爆结构。

8、可选的,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对准机构,所述对准机构包括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分别设置在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所述储能单元上具有容纳槽,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活动连接在容纳槽中,且在公接头和母接头对接前预先对接以确保公接头和母接头精准对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准结构实现预先对准,确保公接头和母接头精准对接。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对准件具有对准槽,所述第二对准件具有对准凸起部,所述容纳槽具有基准面,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活动至抵接基准面时对准槽和对准凸起部对准。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对准件、第二对准件转动至抵接基准面时第一对准件的对准槽与第二对准件的对接凸起可以实现快速对接。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绕z轴转动在所述容纳槽内,且位于容纳槽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沿储能单元长度方向延伸。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沿绕z轴转动,通过这种转动方式实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的收纳或伸出。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绕x轴转动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为伸缩件,且位于容纳槽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沿储能单元宽度方向延伸。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也可以绕x轴转动,由于宽度方向一般比长度方向短,因此将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设计成伸缩件的形式。

16、可选的,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液连组件,所述液连组件包括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分别与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均与冷却空间连通,且在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连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连组件实现相邻储能单元中的冷却空间的连通,储能装置可以仅仅通过一套换热系统即可,如果储能单元的冷却空间未连通,则每个储能单元均需要一套环套系统,如此可以降低使用成本。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位于外壳内均具有一弯折部,且弯折部高度高于冷却液的液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快速连接,通过高于液面的弯折部避免冷却液在平时运输时流出。

20、可选的,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复合组件,所述复合组件包括电连组件和液连组件,所述液连组件包括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分别与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均与冷却空间连通,且在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连通;每个储能单元上均具有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能够切换电连组件或复合组件凸出使得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电连组件接通或复合组件接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储能单元连接具有两种模式,一种仅仅是电连接,另一种是复合连接(电连+液连),通过切换组件实现两种模式的切换。

22、可选的,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一杠杆件,储能单元同一侧的电连组件和复合组件分别位于杠杆件的两端,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对准机构,所述对准机构包括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分别设置在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在储能单元的两侧均设置两个,且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具有驱动杠杆件的驱动部。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对准件和/或第二对准件的活动可以同步带动杠杆件使得复合组件或电连组件凸出,如此只需一步操作,即可完成对准和电连或复合连接(电连+液连)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前序工作后,只需直接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对准后快速实现两个储能单元的电连或复合连接。

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模块化组合的方式,根据需要组合储能单元,储能装置适应场景多元化;

26、2.通过对准机构的预先对接,确保两个储能单元组合式,接头对接准确;

27、3.通过切换组件可以快速调整模式(单独电连或电连+液连组合)。



技术特征:

1.一种家用储能装置,包括储能单元,储能单元具有电源输入口和电源输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电连组件,所述电连组件包括位于储能单元一侧的公接头和位于储能单元另一侧的母接头,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其中一个储能单元的公接头与另一个储能单元的母接头对接,所述储能单元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电池包,公接头和母接头分别采用连接线与电池包电连接,电池包与外壳之间形成冷却空间,所述冷却空间内填充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采用防爆材料或在外壳上设置防爆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对准机构,所述对准机构包括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分别设置在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所述储能单元上具有容纳槽,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活动连接在容纳槽中,且在公接头和母接头对接前预先对接以确保公接头和母接头精准对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准件具有对准槽,所述第二对准件具有对准凸起部,所述容纳槽具有基准面,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活动至抵接基准面时对准槽和对准凸起部对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绕z轴转动在所述容纳槽内,且位于容纳槽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沿储能单元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绕x轴转动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为伸缩件,且位于容纳槽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均沿储能单元宽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液连组件,所述液连组件包括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分别与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均与冷却空间连通,且在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位于外壳内均具有一弯折部,且弯折部高度高于冷却液的液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复合组件,所述复合组件包括电连组件和液连组件,所述液连组件包括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分别与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均与冷却空间连通,且在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连通;每个储能单元上均具有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能够切换电连组件或复合组件凸出使得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电连组件接通或复合组件接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家用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一杠杆件,储能单元同一侧的电连组件和复合组件分别位于杠杆件的两端,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对准机构,所述对准机构包括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分别设置在靠近公接头的一侧和靠近母接头的一侧,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在储能单元的两侧均设置两个,且第一对准件和第二对准件具有驱动杠杆件的驱动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储能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家用储能装置,包括储能单元,储能单元具有电源输入口和电源输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还包括电连组件,所述电连组件包括位于储能单元一侧的公接头和位于储能单元另一侧的母接头,相邻两个储能单元连接时,其中一个储能单元的公接头与另一个储能单元的母接头对接。所述储能单元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电池包,公接头和母接头分别采用连接线与电池包电连接,电池包与外壳之间形成冷却空间,所述冷却空间内填充冷却液。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场景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白瑞晨,林子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兰洋(宁波)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