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xiaoxiao7天前  13


本技术涉及光学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1、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拍照功能多元化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所配置的光学镜头要求越来越高以满足不同的摄像需求,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越来越多。例如,一些手机机型配置有主摄、长焦、广角以及微距等多种场景拍摄用光学成像镜头。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增加的同时,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规格也在逐渐加严,尤其是主摄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拍摄质量需要满足各种拍摄场景,杂光鬼像考核更为严苛。

2、大像面的主摄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越多,杂光鬼像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设计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对于透镜组内部存在大段差或大间隔的位置,间隔件内径面反射杂光风险增加,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拍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或者其它问题的光学成像镜头。

2、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光学透镜组、间隔件组和镜筒,光学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间隔件组包括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第五间隔件置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件置于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之间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镜筒容纳光学透镜组和间隔件组;其中,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大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满足:4.5<(d6s-d5s)/t56<8.0。

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42满足:2.0<d4s/dt42<2.8。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上的间隔距离ep45、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0.1<ep45/(d5s-d4m)<0.6。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第二间隔件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上的间隔距离ep23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满足:1.0<ep23/ct3<2.0。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件,第一间隔件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以及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满足:3.0<(r1+r2)/d1s<4.5。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件,第一间隔件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接触;其中,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沿光轴的间隔距离ep01以及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11满足:1.2<ep01/|sag11|<2.0。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上的间隔距离ep45以及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51满足:0.5<ep45/|sag51|<1.3。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以及第四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4满足:11<(d4s-dt32)/cp4<20.5。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以及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满足:31<d6m/r12*(f6/cp6)<66。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67、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1以及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62满足:1.0≤(t67-cp6)/(|sag71|-|sag62|)<1.6。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满足:0.15<(d5m-d5s)/r11<0.6。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满足:2.0<d5s/r11<3.2。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67满足:0.4<cp6/t67<0.7。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f56、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以及第五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5满足:1.3<f56/r12*(cp5/ct5)<3.8。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镜筒的物侧面的内径d0s、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径d0m以及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满足:-1.5<(d0m-d0s)/f7<-1.2。

18、本技术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光学透镜组、间隔件组和镜筒,光学透镜组可以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间隔件组包括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第五间隔件可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件可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之间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大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从而可以有效增强第六透镜的强度,防止光学成像镜头在组装过程中产生组立变形等问题,但如此设置同时会导致第六透镜边缘视场光线过高,从而引起杂光不良,为此,通过控制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满足:4.5<(d6s-d5s)/t56<8.0,可以有效改善由第六透镜偏折至第五间隔件和/或第六间隔件的杂光,改善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技术特征: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所述第四间隔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所述第四间隔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所述第二间隔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第三间隔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件,所述第一间隔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件,所述第一间隔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所述第四间隔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件,所述第四间隔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以及所述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满足:31<d6m/r12*(f6/cp6)<66。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67、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1以及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62满足:1.0≤(t67-cp6)/(|sag71|-|sag62|)<1.6。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满足:0.15<(d5m-d5s)/r11<0.6。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满足:2.0<d5s/r11<3.2。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67满足:0.4<cp6/t67<0.7。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f56、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以及所述第五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5满足:1.3<f56/r12*(cp5/ct5)<3.8。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物侧面的内径d0s、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径d0m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满足:-1.5<(d0m-d0s)/f7<-1.2。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光学透镜组、间隔件组和镜筒;光学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间隔件组包括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第五间隔件置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件置于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之间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镜筒内设置光学透镜组;第六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大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的间隔距离T56满足:4.5<(d6s‑d5s)/T56<8.0。

技术研发人员:宋亚竹,李洋,朱佳栋,方荣波,闻人建科,戴付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