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特别是涉及一种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1、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收发装置,通过向空间辐射或者接收电磁波,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转换。基站天线通过支架安装于抱杆之上,基站天线包括外罩,以及位于外罩内部的反射板、设于反射板上的振子、移相器和馈电网络等内部组件。其中,外罩用于保护反射板等内部组件,反射板等内部组件用于收发信号。通过调整天线的方位角、下倾角和横滚角等姿态参数可以调节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和无线信号的强度。
2、相关技术中的天线包括用于调整方位角的方位角调节装置,通过方位角调节装置来实现方位角的调节,从而使得基站天线方向图正好覆盖所需要覆盖的区域,进而实现良好的网络覆盖。通常地,方位角调节装置布置于外罩的下端,体积尺寸较大,并包括电机、与电机电性连接用于控制电机工作的控制主板以及连接于电机与反射板之间的传动组件,电机工作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反射板转动,以实现基站天线的方位角灵活调整。
3、然而,由于外罩的下端端面还布置有接头等较多数量的零件,用来安装方位角调节装置的空间尺寸较小,导致方位角调节装置在外罩的下端的安装操作难度较大,使得基站天线的结构更加复杂化,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它能够降低方位角调节装置的安装难度,能简化结构,能降低维护成本。
2、一种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
3、外罩;
4、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罩的内部;及
5、方位角调节装置,所述方位角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罩顶部外侧的防护壳、电机、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的控制主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机与所述反射板之间的方位角调节机构,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主板均设置于所述防护壳内部,所述方位角调节机构位于所述外罩内部并布置于所述外罩的上端;所述电机的动力转轴设有第一对接件,所述防护壳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对接件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方位角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对接件,所述外罩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对接件位置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还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连接。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可拆卸地套接连接。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壳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外罩的顶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罩的顶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台,所述防护壳设有对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凸台上的安装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台设为多个,所述安装部设为多个,各个所述安装部与各个所述凸台对应相连。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壳的外壁上形成有环绕第一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防水凸沿,所述外罩的顶面上形成有环绕第二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二防水凸沿,所述第一防水凸沿与所述第二防水凸沿嵌套设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位角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结构及第一驱动轮;所述支撑结构设有离合件与复位件;所述第二对接件用于与电机的动力转轴相连,所述第二对接件设有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驱动轮用于带动所述反射板转动,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第二对接件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轮设有与所述第一对接部抵接配合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转动时能带动所述第二对接部动作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轮沿其轴线方向z从锁止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所述第一驱动轮还与所述复位件相连,所述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轮从所述解锁位置运动至所述锁止位置;
12、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离合件相互分离,所述第二对接件能带动所述第一驱动轮转动;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离合件相互锁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绕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设置的导向壁,以及与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靠近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相连的第一制动面;所述导向壁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端面的间距s沿所述导向壁的导向方向上呈减小趋势;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远离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位置对应;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制动面相互抵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壁为绕所述第一驱动轮周向延伸设置的螺旋状壁面、弧形壁面或平直壁面。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部设有用于与所述导向壁形状相适应并抵接配合的抵压面;和/或,所述第一对接部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制动面相互抵接配合的第二制动面。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部设有沿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壁面与第二弧形壁面,所述第二对接部设有沿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弧形壁面与第四弧形壁面,所述第三弧形壁面与所述第一弧形壁面形状相互适应,所述第四弧形壁面与所述第二弧形壁面形状相互适应。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接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驱动轮轴向端面上的凹槽,所述第一对接部通过所述凹槽的槽口伸入到所述凹槽内;所述导向壁由所述凹槽的底壁延伸至所述凹槽的侧壁,所述第一制动面设于所述凹槽的侧壁。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壁设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面设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远离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相互连接,每个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靠近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制动面。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轮设有第一定位轴,所述第二对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轴相应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定位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或者,所述第一驱动轮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对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轴相应的第二定位轴,所述第二定位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内。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轮设为齿轮;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驱动轮的齿部与所述离合件相互分离;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离合件插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轮的任意相邻两个齿部之间。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天线的方位角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反射板之间的中间传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中间传动轮相连,所述中间传动轮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板转动;所述中间传动轮为减速轮。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传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中间传动轮上设有止挡部,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与所述止挡部抵接定位的至少一个定位面。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传动轮背离于所述止挡部的端面上形成有滑槽,所述支撑结构上装设有用于与所述滑槽的底壁相互抵接配合的阻尼件。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阻尼件装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中间传动轮的端面抵接配合。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天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反射板上的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第二驱动轮相连,用于带动第二驱动轮转动;和/或,所述反射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外罩上。
26、上述的基站天线,将电机与控制主板均集成设置于防护壳的内部,并将电机、控制主板及防护壳三者装设于外罩顶部外侧,以及将方位角调节机构布置于外罩的上端,从而能无需将方位角调节装置布置于外罩的下端,外罩的上端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布置方位角调节装置,使得安装操作更加方便,并能使得基站天线的下端结构得到简化;此外,控制主板与电机为有源器件易损坏,设置在外罩顶部外侧时更加便于进行维护,维护成本较低,且布置于防护壳内部能得到防护壳较好的防护;方位角调节机构为纯机械器件,不易损坏,布置于外罩内部时能便于驱动反射板转动,且能得到外罩较好的保护。另外,电机在控制主板的控制下带动第一对接件转动,第一对接件相应带动第二对接件转动,通过方位角调节机构驱动反射板转动,从而实现天线的方位角的调节。
1.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天线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可拆卸地套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外罩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顶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台,所述防护壳设有对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凸台上的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设为多个,所述安装部设为多个,各个所述安装部与各个所述凸台对应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的外壁上形成有环绕第一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防水凸沿,所述外罩的顶面上形成有环绕第二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二防水凸沿,所述第一防水凸沿与所述第二防水凸沿嵌套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位角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结构及第一驱动轮;所述支撑结构设有离合件与复位件;所述第二对接件用于与电机的动力转轴相连,所述第二对接件设有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驱动轮用于带动所述反射板转动,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第二对接件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轮设有与所述第一对接部抵接配合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转动时能带动所述第二对接部动作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轮沿其轴线方向z从锁止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所述第一驱动轮还与所述复位件相连,所述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轮从所述解锁位置运动至所述锁止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绕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设置的导向壁,以及与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靠近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相连的第一制动面;所述导向壁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端面的间距s沿所述导向壁的导向方向上呈减小趋势;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远离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位置对应;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制动面相互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壁为绕所述第一驱动轮周向延伸设置的螺旋状壁面、弧形壁面或平直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设有用于与所述导向壁形状相适应并抵接配合的抵压面;和/或,所述第一对接部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制动面相互抵接配合的第二制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设有沿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壁面与第二弧形壁面,所述第二对接部设有沿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弧形壁面与第四弧形壁面,所述第三弧形壁面与所述第一弧形壁面形状相互适应,所述第四弧形壁面与所述第二弧形壁面形状相互适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驱动轮轴向端面上的凹槽,所述第一对接部通过所述凹槽的槽口伸入到所述凹槽内;所述导向壁由所述凹槽的底壁延伸至所述凹槽的侧壁,所述第一制动面设于所述凹槽的侧壁。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壁设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面设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远离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相互连接,每个所述导向壁沿所述第一驱动轮的周向方向上靠近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制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轮设有第一定位轴,所述第二对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轴相应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定位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或者,所述第一驱动轮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对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轴相应的第二定位轴,所述第二定位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轮设为齿轮;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驱动轮的齿部与所述离合件相互分离;当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离合件插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轮的任意相邻两个齿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天线的方位角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反射板之间的中间传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中间传动轮相连,所述中间传动轮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板转动;所述中间传动轮为减速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传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中间传动轮上设有止挡部,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与所述止挡部抵接定位的至少一个定位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传动轮背离于所述止挡部的端面上形成有滑槽,所述支撑结构上装设有用于与所述滑槽的底壁相互抵接配合的阻尼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阻尼件装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中间传动轮的端面抵接配合。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天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反射板上的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第二驱动轮相连,用于带动第二驱动轮转动;和/或,所述反射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外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