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臭氧发生片,尤其涉及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
背景技术:
1、目前国内使用的臭氧发生器件主要有陶瓷放电、尖端放电、管式放电三种装置。臭氧片主要原理是在高频高电压强的电场作用下,气体沿着电介质表面发生脉冲电晕放电,产生等离子体,使氧分子在瞬间分解为单原子氧,单原子氧又迅速与氧结合为臭氧。
2、市场上现有的大部分臭氧发生片缺少防潮结构或加热除湿结构,无法可靠、长期工作在湿度较大环境中,部分用户在潮湿环境中强行使用现有普通臭氧发生片会导致发生片使用寿命大幅降低、且严重影响工作过程中的臭氧产生量,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长期困扰该领域的技术人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该结构通过在放电层与感应层的夹层中设置加热层,可有效对受潮产品进行预热烘干。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3、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相互叠压的第一陶瓷基体、第二陶瓷基体、第三陶瓷基体和第四陶瓷基体,第一陶瓷基体非光面为最上层,第一陶瓷基体光面对应贴合第二陶瓷基体光面,第二陶瓷基体非光面对应贴合第三陶瓷基体非光面,第三陶瓷基体光面对应贴合第四陶瓷基体光面,第四陶瓷基体非光面为最底层,其中:所述第一陶瓷基体非光面的表面印刷有放电面a,放电面a由相互连通的放电面a放电电路和放电面a放电电极构成,放电面a的上侧设置有感应面电极暴露孔、加热电极b暴露孔和加热电极a暴露孔;所述第二陶瓷基体光面的表面印刷有感应面a,所 述感应面a由感应面a感应电路和感应面a感应电极构成;所述第三陶瓷基体非光面表面印刷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由加热层加热电路、以及分别设置在加热层加热电路首尾两端的加热电极b和加热电极a构成;所述第四陶瓷基体光面的表面印刷有感应面b,所述感应面b由感应面b感应电路和感应面b感应电极构成;所述第四陶瓷基体非光面的表面印刷有放电面b,所述放电面b由放电面b放电电路和放电面b放电电极构成。
4、优选的,所述加热层加热电路采用双线蛇形电路结构。
5、优选的,所述放电面a放电电路和放电面b放电电路采用条形鱼骨放电线结构,每个条形鱼骨放电线上均对称布置有多个放电尖刺。
6、优选的,所述感应面电极暴露孔用于将叠压完成后的感应面a感应电极暴露出来,使得感应面a连通外部供电端。
7、优选的,感应面a感应电极与感应面b感应电极通过电极中心打孔并灌注电极料的方式电连接。
8、优选的,所述加热电极b暴露孔和加热电极a暴露孔分别将加热层的加热电极b和加热电极a对应暴露出来使其便于通电连线。
9、优选的,所述叠压完成后放电面a放电电极与放电面b放电电极会通过电极中心打孔并灌注电极料的方式电连接,使得放电面a与放电面b电连通。
10、实用新型的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该臭氧发生片感应层设置在两个陶瓷基体之间,增强了绝缘强度并保护了感应层,从而增加了其使用寿命;中间夹层另印有加热电阻,在空气中的水分侵入基体后起到预热烘干的作用,耐潮效果好,启动时间不受影响并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使用寿命可达到13000多小时。
12、2)该臭氧发生片的放电层采用条形鱼骨放电线结构,其感应层为条形或圆形结构,材料均为现有材料,例如:钨浆,具有耐高温特性,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在高温下的使用寿命。
13、3)与同类型产品相比,该结构可有效降低成本,延缓产品的衰减速度,以及减少产品表面清洁频率,显著提高产品的经济性。
1.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相互叠压的第一陶瓷基体、第二陶瓷基体、第三陶瓷基体和第四陶瓷基体,第一陶瓷基体非光面(1)为最上层,第一陶瓷基体光面对应贴合第二陶瓷基体光面(8),第二陶瓷基体非光面对应贴合第三陶瓷基体非光面(12),第三陶瓷基体光面对应贴合第四陶瓷基体光面(17),第四陶瓷基体非光面(21)为最底层,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加热电路(14)采用双线蛇形电路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面a放电电路(3)和放电面b放电电路(23)采用条形鱼骨放电线结构,每个条形鱼骨放电线上均对称布置有多个放电尖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面电极暴露孔(6)用于将叠压完成后的感应面a感应电极(11)暴露出来,使得感应面a(9)连通外部供电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感应面a感应电极(11)与感应面b感应电极(20)通过电极中心打孔并灌注电极料的方式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电极b暴露孔(4)和加热电极a暴露孔(5)分别将加热层(13)的加热电极b(15)和加热电极a(16)对应暴露出来使其便于通电连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合式臭氧发生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压完成后放电面a放电电极(7)与放电面b放电电极(24)会通过电极中心打孔并灌注电极料的方式电连接,使得放电面a(2)与放电面b(22)电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