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块和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月前  4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接块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2.转接块是连接在电池包的冷板和膨胀阀之间的结构,其用于输送冷媒。目前的转接块通常为一个进口与冷板连通,而冷板通常结构较为复杂,转接块的内部流道过于简单,难以适用于冷板,应用范围小,也有的转接块的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接块和电池包,解决目前的转接块的内部流道过于简单导致应用范围小,以及结构过于复杂导致的成本高的问题。
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块,所述转接块开设有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所述输入流道和所述输出流道均用于连通电池包的膨胀阀和冷板;所述输入流道包括一个进口流道和至少两个进入流道,所述进口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膨胀阀连通,所述进口流道的第二端与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的第一端连通,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冷板连通。
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流道还包括分流流道,所述进口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连通,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连通。
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口流道和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均与所述分流流道具有夹角;所述进口流道包括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为所述进口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连通并超出所述分流流道的部分;和/或,所述分流流道包括第二缓冲区,所述第二缓冲区为所述分流流道之相背的两端均超出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的连接处的部分。
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流道包括至少两个退出流道和一个出口流道,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冷板连通,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出口流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口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膨胀阀连通。
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流道还包括汇聚流道,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连通,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连通。
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口流道和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均与所述汇聚流道具有夹角;所述汇聚流道包括第三缓冲区,所述第三缓冲区为所述汇聚流道之相背的两端均超出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的连接处的部分;和/或,所述出口流道包括第四缓冲区,所述第四缓冲区为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连通并超出所述汇聚流道的部分。
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块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邻或相背,所述输入流道和所述输出流道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膨胀阀连通,在
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冷板连通。
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所述输出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头均与膨胀阀连接。
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头均与所述膨胀阀采用径向密封结构连接。
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输入流道和所述输出流道的四周均设有轴向密封结构。
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第二定位孔和安装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用于与电池包的壳体预定位,所述第二定位孔用于与所述冷板预定位,所述安装孔用于与所述冷板配合连接固定。
16.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冷板、膨胀阀和第一方面各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块,所述冷板和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转接块连接。
17.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进入流道与冷板连通,可以适配结构复杂的冷板,扩大了应用范围,转接块的结构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于复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接块的结构简单导致应用范围小,以及结构过于复杂导致的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一个进口流道与膨胀阀连通,结构简单,在转接块内部实现一个进口流道与至少两个进入流道的连通,实现分流,密封性能好,可防止泄露。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转接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转接块的正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一种实施例的转接块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转接块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4中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4中沿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一种实施例的转接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图7中沿c-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图7中沿d-d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0-转接块;
30.11-进口流道,111-第一缓冲区,12-分流流道,121-第二缓冲区,13-进入流道,131-第一流道,132-第二流道,133-第一容置槽,14-第一连接头,141-第一连接孔;
31.21-退出流道,211-第三流道,212-第四流道,213-第二容置槽,22-汇聚流道,221-第三缓冲区,23-出口流道,231-第四缓冲区,24-第二连接头,241-第二连接孔;
32.31-第一表面,32-第二表面,33-安装槽,331-槽底壁,34-安装台,341-固定孔,35-第三表面,36-第四表面,37-第五表面,38-第六表面;
33.41-第一定位孔,42-第二定位孔,43-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6.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冷板(未图示)、膨胀阀(未图示)和转接块100(参考图1),冷板和膨胀阀通过转接块100连接。转接块100具有流道,冷板也具有流道。膨胀阀将冷媒从液态调整为气态后输送至转接块100,转接块100的流道将气态的冷媒输送至冷板的流道,冷板与电池包的电池接触,气态冷媒吸热带走电池包的热量,并从冷板流至转接块100,经转接块100输送至膨胀阀,完成对电池的一次散热冷却过程。
39.目前常规的转接块的结构过于简单,难以匹配较为复杂的冷板,导致转接块的适用性不强。具体而言,常规的转接块仅有一个进口至冷板,对于冷板内部流道多且复杂的方案而言,一个进口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故需要对转接板进行改进,以提高其适用性。也有的转接块的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成本较高。
40.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转接块进行了改进,能够提高其适用性,提高应用范围,且成本低,以下进行详细介绍。
41.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块100,该转接块100开设有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均用于连通电池包的膨胀阀和冷板。
42.该转接块100的形状和结构不做限制,材质为不透水透气的材质,具体可采用金属及其合金材质、塑料材质等。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均从转接块100的一侧外表面延伸至内部,并从另一侧的外表面延伸出来,相当于形成管道的作用。冷板也具有流动并具有进出口,输入流道一端与膨胀阀连通,另一端和冷板的进口连通,输出流道的一端与冷板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膨胀阀连通。
43.输入流道包括一个进口流道11和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进口流道11的第一端与膨胀阀连通,进口流道11的第二端(即与进口流道11的第一端相背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的第一端连通,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的第二端(即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远离进口流
道11的一端)与冷板连通。
44.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的数量可以为2、3、4
……
等,不做限制,例如图1至图3示出了2个进入流道13。可选的,进口流道11、进入流道13可为直线延伸、曲线延伸、折线延伸等,均不做限制。进口流道11、进入流道13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为圆形、多边形等,均不做限制。例如,图2和图3示出了进口流道11和进入流道13均为直线延伸,且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进入流道13在其延伸方向上可分多段,如图8所示的,进入流道13分为依次连通的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第一流道131比第二流道132的直径小些,冷媒经第一流道131流到第二流道132,由于直径的扩大,压力下降,能够加快冷媒的流速。
45.对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而言,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之间可以为互相平行或具有夹角的关系,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可不在同一平面,均不做限制。
46.本实施例中,输出流道可不做限制,可根据冷板的流道的出口数量而定。
47.仅设一个进入流道13与冷板的进口连通时,仅能适配冷板有一个进口的方案。而目前随着电池包的尺寸增大,电池的数量增加,冷板的尺寸也越来越大,其内的流道也越来越复杂,冷板的进口已为至少两个,因此,目前的转接块100仅有一个进入流道13与冷板连通的方案已不能满足要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与冷板的进口连通,可以适配越来越复杂的冷板的流道和至少两个进口。
48.另外,与膨胀阀连接的仅为一个口,即进口流道11,并未增加膨胀阀的数量,并未增加与膨胀阀连接的一侧的转接块100的结构,结构简单。在转接块100内部实现了冷媒的分流,即一个进口流道11与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连通,密封性能好,可防止泄露。
49.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块100,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与冷板连通,可以适配结构复杂的冷板,扩大了应用范围,转接块100的结构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于复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接块的结构简单导致应用范围小,以及结构过于复杂导致的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一个进口流道11与膨胀阀连通,结构简单,在转接块100内部实现一个进口流道11与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的连通,实现分流,密封性能好,可防止泄露。
50.可选的,请参考图2、图3、图5和图8,输入流道还包括分流流道12,进口流道11与分流流道12连通,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与分流流道12连通。
51.可选的,分流流道12可为直线延伸、曲线延伸、折线延伸等,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为圆形、多边形等,不做限制。例如,图2和图3示出了分流流道12为直线延伸,且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进口流道11的延伸方向可与分流流道12相同或具有夹角,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的延伸方向亦可与分流流道12相同或具有夹角,均不做限制。分流流道12可以全部位于转接块100内,密封性好;也可一端位于转接块100内,一端延伸至转接外的外表面,并使用堵塞装置在转接块100的外表面封闭分流流道12,可方便加工制造。设置分流流道12,能够简化进口流道11与进入流道13的连接结构,方便进行分流。
52.可选的,请参考图2、图3、图5和图8,进口流道11和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均与分流流道12具有夹角。进口流道11包括第一缓冲区111,第一缓冲区111为进口流道11与分流流道12连通并超出分流流道12的部分。进口流道11自分流流道12的一侧与分流流道12连通,并继续延伸至分流流道12之相背的一侧,即进口流道11的末端形成第一缓冲区111;和/或,分流流道12包括第二缓冲区121,第二缓冲区121为分流流道12之相背的两端均超出至少两个进入流道13与分流流道12的连接处的部分,即分流流道12的末端形成第二缓冲区121。
53.由于进口流道11和进入流道13均与分流流道12具有夹角,在冷媒从进口流道11流入分流流道12时,以及从分流流道12流入进入流道13时,冷媒在两个流道相交处会冲刷流道的壁面,造成对流道的壁面的冲击,流体飞溅而引起流量分配不均。本实施例中,进口流道11、分流流道12和进入流道13均沿直线延伸,且多个分流流道12互相平行,进口流道11与分流流道12的夹角为90
°
,分流流道12与进入流道13的夹角也为90
°
。其他实施例中,进口流道11与分流流道12的夹角可为其他角度,分流流道12与进入流道13的夹角也可为其他角度。通过设置进口流道11和进入流道13均与分流流道12具有夹角,可以缩小转接块100的尺寸,便于结构小型化。
54.在进口流道11的末端形成第一缓冲区111,如图3和图5中示出了第一缓冲区111即为进口流道11末端的第一缓冲区111为锥形底壁,锥形底壁也可替换为弧形底壁。锥形底壁是指纵截面的形状呈锥形,且锥形是向外突出的形状,后文中的锥形底壁同此定义,后续不再赘述。弧形底壁是指纵截面的形状呈弧形,且弧形是向外突出的形状,后文中的弧形底壁同此定义,后续不再赘述。
55.在分流流道12的末端形成第二缓冲区121,如图3、图5和图8示出了第二缓冲区121即为分流流道12末端的第二缓冲区121为锥形底壁,也可替换为弧形底壁。分流流道12可以在两端均设第二缓冲区121,也可仅在其中一端设第二缓冲区121,不做限制。
56.可以理解的是,可仅在进口流道11的末端设第一缓冲区111,也可仅在分流流道12的末端设第二缓冲区121,还可同时在进口流道11的末端设第一缓冲区111和分流流道12的末端设第二缓冲区121。
57.通过在进口流道11的末端形成的第一缓冲区111,在分流流道12的末端形成第二缓冲区121,形成了冷媒流动时的缓冲区,能避免流体飞溅引起流量不均。
58.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3、图6和图9,输出流道包括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和一个出口流道23,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的第一端与冷板连通,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的第二端(即,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的与第一端相背的一端)与出口流道23的第一端连通,出口流道23的第二端(即出口流道23远离退出流道21的一端)与膨胀阀连通。
59.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的数量可以为2、3、4
……
等,不做限制,例如图2和图3示出了2个退出流道21。可选的,退出流道21、出口流道23可为直线延伸、曲线延伸、折线延伸等,均不做限制。退出流道21、出口流道23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为圆形、多边形等,均不做限制。例如,图2和图3示出了退出流道21和出口流道23均为直线延伸,且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退出流道21在其延伸方向上可分多段,如图2和图9所示的,退出流道21分为依次连通的第三流道211和第四流道212,第四流道212比第三流道211的直径小些,冷媒经第三流道211流到第四流道212,由于直径的缩小,压力增大,能够降低冷媒的流速,便于冷媒的汇聚。
60.对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而言,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之间可以为互相平行或具有夹角的关系,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可不在同一平面,均不做限制。
61.仅设一个退出流道21与冷板的出口连通时,仅能适配冷板有一个出口的方案。而目前的冷板的尺寸越来越大,其内的流道也越来越复杂,冷板的出口已为至少两个,因此,目前的转接块100仅有一个退出流道21与冷板连通的方案已不能满足要求。本实用新型所述中,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与冷板的出口连通,可以适配越来越复杂的冷板的流道和至少两个出口。
62.另外,与膨胀阀连接的仅为一个口,即出口流道23,并未增加膨胀阀的数量,并未增加与膨胀阀连接的一侧的转接块100的结构,结构简单。在转接块100内部实现了冷媒的汇聚,即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与一个出口流道23连通,密封性能好,可防止泄露。
63.可选的,输出流道还包括汇聚流道22,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与汇聚流道22连通,出口流道23与汇聚流道22连通。
64.可选的,汇聚流道22可为直线延伸、曲线延伸、折线延伸等,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为圆形、多边形等,不做限制。例如,图2和图3示出了汇聚流道22为直线延伸,且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出口流道23的延伸方向可与汇聚流道22相同或具有夹角,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的延伸方向亦可与汇聚流道22相同或具有夹角,均不做限制。汇聚流道22可以全部位于转接块100内,密封性好;也可一端位于转接块100内,一端延伸至转接外的外表面,并使用堵塞装置在转接块100的外表面封闭汇聚流道22,可方便加工制造。设置汇聚流道22,能够简化出口流道23与退出流道21的连接结构,方便进行流量的汇聚。
65.可选的,出口流道23和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均与汇聚流道22具有夹角;汇聚流道22包括第三缓冲区221,第三缓冲区221为汇聚流道之相背的两端均超出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与汇聚流道22的连接处的部分。即汇聚流道22之相背的两端均超出至少两个退出流道21与汇聚流道22的连接处,且汇聚流道22的末端形成第三缓冲区221;和/或,出口流道23包括第四缓冲区231,第四缓冲区231为出口流道23与汇聚流道22连通并超出汇聚流道22的部分。即出口流道23自汇聚流道22的一侧与汇聚流道22连通,并继续延伸至汇聚流道22之相背的一侧,且末端形成第四缓冲区231。
66.由于出口流道23和退出流道21均与汇聚流道22具有夹角,在冷媒从退出流道21流入汇聚流道22时,以及从汇聚流道22流入出口流道23时,冷媒在两个流道相交处会冲刷流道的壁面,造成对流道的壁面的冲击,流体飞溅而引起流量分配不均。本实施例中,出口流道23、汇聚流道22和退出流道21均沿直线延伸,且多个汇聚流道22互相平行,出口流道23与汇聚流道22的夹角为90
°
,汇聚流道22与退出流道21的夹角也为90
°
。其他实施例中,出口流道23与汇聚流道22的夹角可为其他角度,汇聚流道22与退出流道21的夹角也可为其他角度。通过设置出口流道23和退出流道21均与汇聚流道22具有夹角,可以缩小转接块100的尺寸,便于结构小型化。
67.在汇聚流道22的末端形成第三缓冲区221,如图3、图6和图9示出了第三缓冲区221即为汇聚流道22末端的锥形底壁,锥形底壁也可替换为弧形底壁。汇聚流道22可以在两端均设第三缓冲区221,也可仅在其中一端设第三缓冲区221,不做限制。
68.在出口流道23的末端形成第四缓冲区231,如图3和图6中示出了第四缓冲区231即为出口流道23末端的锥形底壁,锥形底壁也可替换为弧形底壁。
69.可以理解的是,可仅在出口流道23的末端设第三缓冲区221,也可仅在汇聚流道22的末端设第四缓冲区231,还可同时在出口流道23的末端设第三缓冲区221和汇聚流道22的末端设第四缓冲区231。
70.通过在汇聚流道22的末端形成第三缓冲区221,在出口流道23的末端形成的第四缓冲区231,形成了冷媒流动时的缓冲区,能避免流体飞溅引起流量不均。
71.可以理解的是,设置缓冲区是为了减小冷媒对流道内壁的冲击,避免流体飞溅引起流量不均,主要是对进入冷板的冷媒起到影响,而从冷板回流的冷媒的影响不大。因此,
可仅设进口流道11的末端的第一缓冲区111和分流流道12末端的第一缓冲区111,而不设汇聚流道22末端的第三缓冲区221和出口流道23末端的第四缓冲区231。
72.可选的,与冷板的进口连通的既可为进入流道13,也可为退出流道21,即冷媒进出冷板的方向可互换,也即是冷媒从出口流道23经汇聚流道22和退出流道21进入冷板,再从冷板经进入流道13进入分流流道12和进口流道11退出。在这种情况下,设置退出流道21末端的第三缓冲区221和出口流道23末端的第四缓冲区231,起到的即是前述的第一缓冲区111和第二缓冲区121的作用。
73.因此,同时设置第一缓冲区111至第四缓冲区231,可以实现冷媒流动方向的调换,可以方便根据冷板和转接块100的实际情况进行安装和设置。
74.应当理解的是,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为独立的流道,两者互不连通,故可在转接块100上进行合理布置。例如,如图1至图3所示的,输入流道的进口流道11靠上方布置,分流流道12和进入流道13靠后方布置,输出流道的退出流道21和汇聚流道22靠前方布置,出口流道23靠下方布置。当然,不以此为限。
75.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3,转接块100包括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第一表面31与第二表面32相邻或相背,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在第一表面31与膨胀阀连通,在第二表面32与冷板连通。
76.具体的,转接块100可大致呈长方体结构。以图1至图3所示的第二表面32与第一表面31相邻为例,转接块100还包括第三表面35、第四表面36、第五表面37和第六表面38,第一表面31为正面,第二表面32为顶面,第三表面35为底面,第四表面36为左侧面,第五表面37为右侧面,第六表面38为背面,即第一表面31和第六表面38相背,第二表面32和第三表面35相背,第四表面36和第五表面37相背。第一表面31至第六表面38可均为平面。
77.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在第一表面31与膨胀阀连通,即进口流道11和出口流道23均自第一表面31向内延伸。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在第二表面32与冷板连通,即进入流道13和退出流道21均自第二表面32向内延伸。也即是转接块100第一表面31一侧与膨胀阀连接,第二表面32一侧与冷板连接,一方面避免在同一表面一侧同时连接膨胀阀和冷板造成连接空间狭窄拥堵,又避免在超过2个表面分别连接膨胀阀和冷板而占据大量空间。因此,在第一表面31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连通膨胀阀,在第二表面32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连通冷板,结构简单紧凑,占据空间小。
78.可选的,请参考图1、图3至图6,第一表面31设置有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第一连接头14与进口流道11连通,第二连接头24与输出流道连通,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均与膨胀阀连接。
79.具体的,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可大致呈管状结构,一端与第一表面31连接,另一端向外突出。第一连接头14的中心孔为第一连接孔141,第二连接头24的中心孔为第二连接孔241,第一连接孔141与进口流道11连通,第二连接孔241与出口流道23连通。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可以与转接块100为一体式结构,例如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作,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也可以与转接块100为分体式结构,如采用焊接、螺接等方式连接固定。第一连接孔141和进口流道11可以尺寸相同且内壁齐平,第二连接孔241和出口流道23可以尺寸相同且内壁齐平。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的外周表面可以开设有环形凹槽,以方便与膨胀阀连接并密封。设置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能够方便的与膨
胀阀进行连接。
80.可选的,请参考图1、图3至图6,第一表面31开设有安装槽33,安装槽33的槽底壁331相对第一表面31下凹,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设置在槽底壁331上。安装槽33用于与电池包的壳体(未图示)等结构相配合,具体不做限制。
81.可选的,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均与膨胀阀采用径向密封结构(未图示)连接。径向密封可以是在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的外周套设环形密封圈,之后膨胀阀再套设在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的外周,径向密封结构用于限制冷媒沿轴向移动而泄露。故设置第一连接头14和第二连接头24可以方便的实现径向密封。
82.可选的,请参考图1、图7至图9,第二表面32上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的四周均设有轴向密封结构(未图示)。具体的,第二表面32上输入流道的四周开设有第一容置槽133,第一容置槽133与输入流道连通。第二表面32上输出流道的四周开设有第二容置槽213,第二容置槽213与输出流道连通。第一容置槽133和第二容置槽213均用于设置轴向密封结构。
83.具体的,第一容置槽133环绕在进入流道13的四周,第二容置槽213环绕在退出流道21的四周,轴向密封结构例如为环形密封圈,轴向密封结构的高度可略高于第二表面32,第二表面32与冷板紧贴后,冷板压紧轴向密封结构使其变形,从而冷板可与第二表面32紧贴,冷板上的进口与进入流道13连通,出口与退出流道21连通。轴向密封结构用于限制冷媒沿径向移动而泄露。此种密封方式又可称为端面密封。
84.可选的,请参考图1,第一表面31开设有第一定位孔41,第二表面32开设有第二定位孔42,第一定位孔41用于与电池包的壳体预定位,第二定位孔42用于与冷板预定位。第一定位孔41和第二定位孔42可为内壁光滑的盲孔,数量可为多个,具体不做限制。
85.可选的,请参考图1、图5和图7,第二表面32开设有安装孔43,安装孔43用于与冷板配合连接固定。安装孔43具体可为螺纹孔,冷板上对应可开设有通孔,可通过螺钉穿过冷板的通孔并与转接块100的安装孔43配合连接,实现冷板与转接块100的安装固定。安装孔43可为多个,如图1和图5中示出了对称的2个。
86.请参考图1,第四表面36和第五表面37还设有凸出的安装台34,安装台34大致与第一表面31齐平,安装台34上开设有固定孔341,固定孔341可为台阶孔,数量可为多个,固定孔341用于与螺钉等结构配合,将转接块100固定至电池包的壳体。
87.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定位孔41、第二定位孔42、安装孔43、固定孔341等均为独立的孔,互相之间不连通,也不连通至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
8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8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开设有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所述输入流道和所述输出流道均用于连通电池包的膨胀阀和冷板;所述输入流道包括一个进口流道和至少两个进入流道,所述进口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膨胀阀连通,所述进口流道的第二端与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的第一端连通,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冷板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流道还包括分流流道,所述进口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连通,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流道和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均与所述分流流道具有夹角;所述进口流道包括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为所述进口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连通并超出所述分流流道的部分;和/或,所述分流流道包括第二缓冲区,所述第二缓冲区为所述分流流道之相背的两端均超出至少两个所述进入流道与所述分流流道的连接处的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流道包括至少两个退出流道和一个出口流道,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冷板连通,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出口流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口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膨胀阀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流道还包括汇聚流道,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连通,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流道和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均与所述汇聚流道具有夹角;所述汇聚流道包括第三缓冲区,所述第三缓冲区为所述汇聚流道之相背的两端均超出至少两个所述退出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的连接处的部分;和/或,所述出口流道包括第四缓冲区,所述第四缓冲区为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汇聚流道连通并超出所述汇聚流道的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邻或相背,所述输入流道和所述输出流道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膨胀阀连通,在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冷板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所述输出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头均与膨胀阀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头均与所述膨胀阀采用径向密封结构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输入流道和所述输出流道的四周均设有轴向密封结构。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第二定位孔和安装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用于与电池包的壳体预定位,所述第二定位孔用于与所述冷板预定位,所述安装孔用于与所述冷板配合连接固定。12.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板、膨胀阀和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块,所述冷板和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转接块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转接块和电池包,转接块开设有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输入流道和输出流道均用于连通电池包的膨胀阀和冷板;输入流道包括一个进口流道和至少两个进入流道,进口流道的第一端与膨胀阀连通,进口流道的第二端与至少两个进入流道的第一端连通,至少两个进入流道的第二端与冷板连通。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进入流道与冷板连通,可以适配结构复杂的冷板,扩大了应用范围,转接块的结构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于复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接块的结构简单导致应用范围小,以及结构过于复杂导致的成本高的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唐星星 张广浩 王坤 陈明文 黄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8
技术公布日:2023/1/6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