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嘴双腔茶壶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1-5-1  177

双嘴双腔茶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壶,尤其涉及一种双嘴双腔茶壶。
【背景技术】
[0002]日常生活中的茶叶品种有很多,有些人对茶叶的喜好是不同的,当喜好不同的两种人在一起饮茶时需要配置两个茶壶,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双嘴双腔茶壶。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双嘴双腔茶壶,包括壶体,壶体带有向上的开口,壶体的开口处设有壶盖,壶体的开口端连接有把手,其特征在于,壶体内密闭连接有隔板,隔板竖向设置,隔板将壶体内的空间分隔为左水腔和右水腔,左水腔所在的壶体侧壁开有左出水口,右水腔所在的壶体侧壁开有右出水口,左出水口与右出水口对称设置,左出水口处密闭连通有左壶嘴,右出水口处密闭连通有右壶嘴;左出水口所在处的壶体侧壁开挖有左插槽,左插槽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右出水口所在处的壶体侧壁开挖有右插槽,右插槽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壶盖一侧固定连接有阻水板,阻水板竖向设置,阻水板与左插槽、右插槽相对应,阻水板分别与左插槽、右插槽密闭插接。所述壶盖通过连接板或连接杆与所述阻水板固定相连。
[0006]本实用新型设有左水腔和右水腔两个腔,阻水板可以单独与左插槽或右插槽相结合,只有左壶嘴或右壶嘴能够单独倒水,当需要喝另一种茶时,只需要将阻水板调换插入另一个插槽即可。本实用新型将两茶壶合二为一,可以同时盛装两种茶水,以满足不同喜好人的需要,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附图中:
[0009]1、壶体;2、左壶嘴;3、左出水口 ;4、阻水板;5、连接板;6、把手;7、壶盖;8、隔板;
9、右插槽;10、右出水口 ;11、右壶嘴;12、右水腔;13、左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1]如图1所示,一种双嘴双腔茶壶,包括壶体I,壶体I带有向上的开口,壶体I的开口处设有壶盖7,壶体I的开口端连接有把手6,壶体I内密闭连接有隔板8,隔板8竖向设置,隔板8将壶体I内的空间分隔为左水腔13和右水腔12,左水腔13所在的壶体I侧壁开有左出水口 3,右水腔12所在的壶体I侧壁开有右出水口 10,左出水口 3与右出水口 10对称设置,左出水口 3处密闭连通有左壶嘴2,右出水口 10处密闭连通有右壶嘴11 ;左出水口3所在处的壶体I侧壁开挖有左插槽,左插槽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右出水口 10所在处的壶体I侧壁开挖有右插槽9,右插槽9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壶盖7 —侧固定连接有阻水板4,阻水板4竖向设置,阻水板4与左插槽、右插槽9相对应,阻水板4分别与左插槽、右插槽9密闭插接。在本实施例中,壶盖7通过连接板5或连接杆与阻水板4固定相连。
【主权项】
1.一种双嘴双腔茶壶,包括壶体(I ),壶体(I)带有向上的开口,壶体(I)的开口处设有壶盖(7),壶体(I)的开口端连接有把手(6),其特征在于,壶体(I)内密闭连接有隔板(8),隔板(8)竖向设置,隔板(8)将壶体(I)内的空间分隔为左水腔(13)和右水腔(12),左水腔(13)所在的壶体(I)侧壁开有左出水口(3),右水腔(12)所在的壶体(I)侧壁开有右出水口(10),左出水口(3)与右出水口(10)对称设置,左出水口(3)处密闭连通有左壶嘴(2),右出水口( 10 )处密闭连通有右壶嘴(11);左出水口( 3 )所在处的壶体(I)侧壁开挖有左插槽,左插槽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右出水口(10)所在处的壶体(I)侧壁开挖有右插槽(9),右插槽(9)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壶盖(7) —侧固定连接有阻水板(4),阻水板(4)竖向设置,阻水板(4)与左插槽、右插槽(9)相对应,阻水板(4)分别与左插槽、右插槽(9)密闭插接;所述壶盖(7)通过连接板(5)或连接杆与所述阻水板(4)固定相连。
【专利摘要】一种双嘴双腔茶壶,包括壶体,壶体带有向上的开口,壶体的开口处设有壶盖,壶体的开口端连接有把手,壶体内密闭连接有隔板,隔板竖向设置,隔板将壶体内的空间分隔为左水腔和右水腔,左水腔所在的壶体侧壁开有左出水口,右水腔所在的壶体侧壁开有右出水口,左出水口与右出水口对称设置,左出水口处密闭连通有左壶嘴,右出水口处密闭连通有右壶嘴;左出水口所在处的壶体侧壁开挖有左插槽,左插槽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右出水口所在处的壶体侧壁开挖有右插槽,右插槽竖向设置且开口向上,壶盖一侧固定连接有阻水板,阻水板竖向设置,阻水板与左插槽、右插槽相对应,阻水板分别与左插槽、右插槽密闭插接。壶盖通过连接板或连接杆与阻水板固定相连。
【IPC分类】A47G19/14
【公开号】CN204698245
【申请号】CN201520069778
【发明人】张雨昕, 张雨淳
【申请人】张雨淳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