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过孔护套及具有该线束过孔护套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1-4-29  231

一种线束过孔护套及具有该线束过孔护套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过孔护套及具有该线束过孔护套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提高,汽车上的电气功能越来越丰富,使得汽车上的线束越来越多,当线束穿过钣金件或车身地板上的线束过孔时,就需要使用线束过孔护套,以防止线束过孔处的钣金件对线束造成损坏。
[0003]例如在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lectrical Park Brake, EPB)中,线束穿过线束过孔护套,一端通过连接器与车身内部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OJ)连接,线束另一端分成两个子线束,其中一个子线束沿线束原来方向延伸,与轮速传感器连接,而另一子线束沿与线束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与供电电源连接。
[0004]线束过孔护套固定在车身的线束过孔处,以防止车身钣金件对线束的损伤。
[0005]现有的护套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线束过孔护套在穿线时线束易堵塞,造成穿线难度大;需要不断地退出线束重新穿入,降低了穿线效率,加大了人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护套,能够方便地将线束穿过护套,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过孔护套,用于安装在线束通过的过孔,包括依次连接的线束导入部、导向部以及护套体,线束导入部用于接纳线束,导向部用于引导线束转向以穿过过孔,护套体用于防止过孔的边沿损伤线束,线束导入部、导向部以及护套体设置有相贯通的线束通道,导向部的导向角小于或等于50度。
[0008]减小导向角,使得线束穿过线束过孔护套时更加顺滑,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09]进一步地,导向部的导向角等于45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部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成一定角度的导向面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分别位于所述底面与所述导向面的两侧,且两个侧面分别与所述底面与所述导向面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底面与所述导向面均为平面或均为弧面,二者平滑连接。底面与导向面均为导向面为弧面,扩大了线束通道,使得线束更容易穿过线束过孔护套,进一步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12]进一步地,护套体的外侧设置挡沿和止回挡块,挡沿和止回挡块在护套体延伸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过孔的边沿卡在挡沿与止回挡块之间。
[0013]底面与导向面均为平面时,导向部的导向角是导向面与挡沿之间的夹角;底面与导向面均为弧面时,导向部的导向角是导向面的中心轴与挡沿之间的夹角。
[0014]进一步地,护套体的外侧设置有可沿径向弹性收张的弹爪,止回挡块设置于弹爪上。
[0015]进一步地,线束导入部与挡沿的下表面的最小间距小于2毫米。减小线束导入部的外表面与挡沿的下表面的间距,使得线束通道更加平缓,进一步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16]进一步地,止回挡块朝向和/或背向挡沿的一侧的侧面为斜面,便于将线束过孔护套安装到过孔上,或者从过孔上拆卸下来。
[0017]进一步地,护套体为中空椭圆柱体。
[00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安装于车身线束过孔处的线束过孔护套。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过孔护套具有以下优点:
[0020](I)减小导向角,使得线束穿过线束过孔护套时更加顺滑,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21](2)底面与导向面均为弧面,扩大了线束通道,使得线束更容易穿过线束过孔护套,进一步减小穿线的难度;
[0022](3)减小线束导入部的外表面与挡沿的下表面的间距,使得线束通道更加平缓,进一步减小穿线的难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束过孔护套的主视图;
[0024]图2是图1所示的线束过孔护套的仰视图;及
[0025]图3是图1所示的线束过孔护套用于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线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束过孔护套,包括依次连接的线束导入部51、导向部(图未标)以及护套体53,线束导入部51用于接纳线束,导向部用于引导线束转向以穿过过孔,护套体53用于防止过孔的边沿损伤线束,线束导入部51、导向部以及护套体53设置有相贯通的线束通道,导向部的导向角等于45度。
[0027]本实施例的线束过孔护套,也可以采用小于或等于50度的其他导向角,都能保证线束顺利穿过线束过孔护套。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导向角至少为60度以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减小导向角,使得线束穿过线束过孔护套时更加顺滑,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28]结合图2所示,导向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侧面522、底面521以及与底面521成一定角度的导向面523,底面521与导向面523的两侧分别与侧面522连接,底面521与导向面523均为弧面,二者平滑连接。
[0029]采用平滑连接的弧面,扩大了线束通道,使得线束更容易穿过线束过孔护套5,进一步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导向面521为弧形表面,导向部的导向角是弧形表面的中心轴与挡沿531之间的夹角。
[003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向部的底面521与导向面523均为平面,二者平滑连接。
[0031]护套体53为中空椭圆柱体。
[0032]护套体53的外侧设置挡沿531和止回挡块532,挡沿531和止回挡块532在护套体53延伸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过孔的边沿卡在挡沿531与止回挡块532之间。
[0033]护套体53的外侧设置有可沿径向弹性收张的弹爪(图未示),止回挡块设置于弹爪上。
[0034]线束导入部51的外表面与挡沿531的下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2毫米。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导入部外表面与挡沿下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0毫米以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减小线束导入部51与挡沿531的下表面的间距,使得线束通道更加平缓,进一步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35]止回挡块532朝向和/或背向挡沿531的一侧的侧面为斜面,便于将线束过孔护套5安装到过孔上,或者从过孔上拆卸下来。
[0036]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过孔护套,通过减小导向角、采用弧形导向面以及减小线束导入部的外表面顶部与挡沿的下表面的间距,使得线束通道更加平缓,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037]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线束过孔护套5应用于电子驻车制动系统中,线束过孔护套5安装在车辆中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线束I通过的过孔,以防止车身钣金件对线束I的损伤。线束I穿过线束过孔护套5,一端通过连接器与车身内部的电子控制单元6连接,线束I另一端分成子线束2与子线束3,其中子线束2沿线束原来方向延伸,与轮速传感器7连接,而子线束3沿与线束I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与供电电源8连接。
[0038]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各种更动与修改,均应纳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线束过孔护套,用于安装在线束通过的过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过孔护套包括依次连接的线束导入部、导向部以及护套体,所述线束导入部用于接纳线束,所述导向部用于引导所述线束转向以穿过过孔,所述护套体用于防止所述过孔的边沿损伤所述线束,所述线束导入部、所述导向部以及所述护套体设置有相贯通的线束通道,所述导向部的导向角小于或等于50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的导向角等于45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成一定角度的导向面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分别位于所述底面与所述导向面的两侧,且两个侧面分别与所述底面与所述导向面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与所述导向面均为平面或均为弧面,二者平滑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体的外侧设置挡沿和止回挡块,挡沿和止回挡块在护套体延伸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过孔的边沿卡在所述挡沿与所述止回挡块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体的外侧设置有可沿径向弹性收张的弹爪,所述止回挡块设置于所述弹爪上。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导入部与所述挡沿的下表面的最小间距小于2毫米。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挡块朝向和/或背向挡沿的一侧的侧面为斜面。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体为中空椭圆柱体。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安装于所述车身线束过孔处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过孔护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过孔护套及具有该线束过孔护套的车辆。线束过孔护套,用于安装在线束通过的过孔,包括依次连接的线束导入部、导向部以及护套体,线束导入部用于接纳线束,导向部用于引导线束转向以穿过过孔,护套体用于防止过孔的边沿损伤线束,线束导入部、导向部以及护套体设置有相贯通的线束通道,导向部的导向角小于或等于50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线束过孔护套的车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过孔护套,通过减小导向角、采用弧形导向面以及减小线束导入部的外表面与挡沿的下表面的间距,使得线束通道更加平缓,减小穿线的难度,从而提高穿线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IPC分类】H02G3/22
【公开号】CN204696601
【申请号】CN201520465183
【发明人】孙苒焜, 齐玉良
【申请人】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