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电极以及除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1-4-29  214

放电电极以及除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施加电压来产生离子的放电电极以及具备了该放电电极的除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前,已广泛知晓有一种除电装置,通过对放电电极施加电压来产生电晕放电,并通过向除电对象物释放这时产生的离子而进行除电。被用于这样的除电装置的放电电极通过被形成为放电电极的顶端部分从顶端侧向基端侧其粗度逐渐变粗的圆锥台状,从而提高整个放电电极的强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17999号公报
[0005]但是,上述放电电极的从顶端侧到基端侧的顶端部的粗度不是恒定的。因此,若因长期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磨耗成球面状,可能会有其顶端部的曲率变化的情况。其结果,即使在向放电电极施加相同大小的电压的情况下,也会存在由放电电极产生的离子的量产生偏差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强度的降低,并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的放电电极以及除电装置。
[0007]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式为通过施加电压产生离子的放电电极。放电电极具备:预定长度的第I部位,其具有基端和顶端;第2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I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顶端;以及第3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2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成为所述放电电极的顶端面的凸状曲面。所述第I部位、所述第2部位以及所述第3部位被一体地形成。所述第I部位的基端比所述第I部位的顶端粗。所述第2部位形成为从其顶端到其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并且所述第2部位的粗度与所述第3部位的基端的粗度相同。
[0008]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I部位的基端粗于顶端,所以与第I部位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情况相比,整个放电电极的强度提高。并且,在因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从顶端向基端发生磨耗的情况下,与该第3部位的基端相连的第2部位变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第2部位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相同的粗度、且该第2部位的粗度与第3部位的基端的粗度相同。因此,即使在因第3部位的磨耗而使第2部位变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情况下,在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发生磨耗前后,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粗度几乎没有变化。并且,由于第2部位呈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所以在第2部位从顶端到基端逐渐地产生磨耗的过程中,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粗度几乎没有变化。其结果,即使因长期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顶端部例如以呈半球面状等凸状曲面的方式从顶端侧向基端侧逐渐地产生磨耗的情况下,在该过程中,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曲率几乎不产生变化,因而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来自放电电极的放电量产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强度的降低,并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09]优选地,在上述放电电极中,在所述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2部位的尺寸大于在该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3部位的尺寸。
[0010]根据上述构成,因使用而使第2部位从顶端磨耗到基端的所需时间被充分地确保。因此,能够在更长期间内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11]优选地,在上述放电电极中,所述第3部位的所述凸状曲面为凸球面状。
[0012]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因使用而使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之前的时点,构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第3部位的凸状曲面为凸球面状,所以能够抑制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形状在使用前后产生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来自放电电极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13]优选地,在上述放电电极中,所述第2部位以及所述第3部位为相同的材质。
[0014]根据上述构成,在因使用使得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从而在第2部位变成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前后,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的材质不产生变化。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来自放电电极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1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为除电装置。除电装置具备上述第一个方式的用于产生向除电对象物供给的离子的放电电极、以及以将所述放电电极的周围覆盖的方式配置的对置电极。
[0016]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个方式所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0017]实用新型效果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强度降低,并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立体图。
[0020]图2是沿图1的2-2线箭头的剖视图。
[0021]图3是沿图1的3-3线箭头的剖视图。
[0022]图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的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主视图,图4(c)是后视图,图4(d)是左侧视图,图4(e)是右侧视图。
[0023]图5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的要部的立体图。
[0024]图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的周边结构的剖视图,图6(a)是示出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 (b)是示出放电电极的第3部位产生磨耗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除电装置、43...放电电极、51...第I部位、52...第2部位、53...第3部位、53a…作为凸状曲面的一例的外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按照附图对除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如图1所示,构成除电装置10的外表的主体箱11包括基板收纳部12、以及被一体地形成在基板收纳部12上的头部13。基板收纳部12呈沿一个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箱体状。头部13与基板收纳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外侧面邻接,并呈与基板收纳部12的长度方向平行地较长地延伸的箱体状。并且,基板收纳部12的一面侧开口,并且盖14被安装在主体箱11上,该盖14与整个头部13 —起从外侧覆盖基板收纳部12的开口。
[0029]如图2所示,在基板收纳部12收纳有印刷布线基板16,该印刷布线基板16上搭载了驱动电路部15。在印刷布线基板16上安装了显示除电装置10的动作状态的多个LED (省略图示)。LED从被形成在基板收纳部12上的窗口部17 (参照图1)面向主体箱11的外部。
[0030]如图1所示,在基板收纳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突片状的安装部19,该安装部19具有安装孔18。并且,除电装置10通过固定螺栓(省略图示)插通于安装部19的安装孔18并螺合在预定的安装部而被固定。
[0031]如图3所示,在头部13并列形成有空气供给部20和离子产生部21。空气供给部20呈有底筒状,并在内侧具有在头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I端侧(图3中为右端侧)上开口的空洞部22。离子产生部21呈筒状,并在内侧具有分别在头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I端侧以及第2端侧(图3中为左端侧)上开口的空洞部23。
[0032]在空气供给部20上,空洞部22的开口端作为安装孔25而设置。空气管支架26从内侧嵌装在该安装孔25。在空气管支架26上连接有空气管(图示略)的一端,并且该空气管的另一端与空气供给源(省略图示)连接。
[0033]在离子产生部21中,在头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侧上开口的空洞部23的开口端,作为喷嘴安装孔28而设置。在该喷嘴安装孔28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并且,在离子产生部21的空洞部23形成有具有与喷嘴安装孔28大致相同的内径的收纳部29、和具有比收纳部29小的内径的空气吸入部30。喷嘴安装孔28、收纳部29、以及空气吸入部30以喷嘴安装孔28、收纳部29、和空气吸入部30的顺序形成并相互连通。并且,在主体箱11上形成有连通通道31,该连通通道31将空气吸入部30和空气供给部20的空洞部22连通。
[0034]在喷嘴安装孔28内安装有筒状的喷嘴32。喷嘴32为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导电体,并被设置为接地(GND水平)。喷嘴32作为对置电极发挥作用。并且,在喷嘴32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并通过将该螺纹槽与被形成在喷嘴安装孔28的内周面的螺纹槽螺合,从而喷嘴32被安装到头部13。并且,在喷嘴32的内侧嵌合有绝缘管33,该绝缘管33由圆筒状的绝缘材料形成。
[0035]通气部件34从内侧嵌装到收纳部29。通气部件34的整体被形成为与收纳部29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圆盘状,并在通气部件34的中心位置形成有贯穿孔35,该贯穿孔35沿厚度方向贯穿通气部件34。并且,在通气部件34上的贯穿孔35的周围形成有多个通气孔36,该通气孔36沿厚度方向贯穿通气部件34。
[0036]如图2所示,离子产生部21的头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I端侧作为单元插入孔37而设置。在单元插入孔37的内周面开口有贯穿孔38,该贯穿孔38将基板收纳部12和单元插入孔37连通。在贯穿孔38插入有板状的螺母部件40,该螺母部件40被连结在印刷布线基板16。螺母部件40与被搭载于印刷布线基板16上的驱动电路部15电连接。并且,在螺母部件40上形成有内螺纹孔41,内螺纹孔41的孔中心与单元插入孔37的孔中心一致。
[0037]在单元插入孔37插入有放电电极单元42。放电电极单元42包括:放电电极43 ;放电电极保持部44,其对放电电极43的基端部分进行保持;以及把持部45,其以将放电电极保持部44的基端部分覆盖的方式一体地成形。另外,在放电电极保持部44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并且,通过在顶端侧具有放电电极43的放电电极单元42经由单元插入孔37而插入到离子产生部21的空洞部23的同时,使把持部45旋转,从而使放电电极保持部44的外螺纹部螺合在螺母部件40的内螺纹孔41。
[0038]接着,对放电电极43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0039]如图4(a)-图4(e)所示,放电电极43包括:圆柱状的基部50 ;圆锥台状的第I部位51,其与基部50的顶端相连;圆柱状的第2部位52,其与第I部位51的顶端相连;以及半球状的第3部位53,其与第2部位52的顶端相连。
[0040]第I部位51在放电电极43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并且从顶端向基端其粗度逐 渐地变粗。也就是说,与基部50相连的第I部位51的基端粗于与第2部位52相连的第I部位51的顶端。在本例中,与基部50相连的第I部位51的基端的直径与基部50的直径相等,与第2部位52相连的第I部位51的顶端的直径与第2部位52的直径相等。
[0041]如图5所示,第2部位52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并且,第2部位52的直径与第3部位53的直径相等。因此,第3部位53的基端的外周面和第2部位52的顶端的外周面无台阶地对齐。换句话来讲,第2部位52的粗度与第3部位53的基端(与第2部位52接触的一侧)的粗度相同。并且,在长度方向上,第2部位52的从顶端到基端的尺寸比第3部位53的半径大。因此,在放电电极4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部位52的尺寸比在该长度方向上的第3部位53的尺寸大。第3部位53具有成为放电电极43的顶端面的外表面53a,并在该外表面53a实施有凸球面加工。因此,第3部位53的外表面53a呈半球面状的凸状曲面。并且,基部50、第I部位51、第2部位52以及第3部位53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例如,钨)构成。第I部位51、第2部位52以及第3部位53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的一个例子为如下:第I部位51约为12mm,第2部位52约为0.3mm,第3部位53约为0.2mm。这样,与第I部位51相比,第2部位52以及第3部位53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极短。
[0042]接着,在下文中对如上述的方式构成的除电装置10的作用,尤其是对着眼于放电电极43随着施加电压而进行放电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3]当高电压从驱动电路部15施加到螺母部件40上时,从与螺母部件40电连接的放电电极43的顶端向对置电极、即喷嘴32发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离子。于是,所产生的离子乘着从空气供给部20通过连通通道31、空气吸入部30、通气部件34的通气孔36、以及绝缘管33的空气的流动从喷嘴32排出到外部。
[0044]如图6(a)所示,在从未使用的放电电极43的顶端向喷嘴32的内周面产生电晕放电时,第3部位53变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并且该第3部位53的外表面53a变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面。在这种情况下,放电电极43的顶端面呈半球面状的凸状曲面。
[0045]在此,如图6(b)所示,若长期地进行放电电极43的放电,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例如以变成半球面状等凸状曲面的形式从顶端侧到基端侧逐渐地产生磨耗。于是,由于放电电极43的第3部位53从顶端侧磨耗到基端侧,所以与该第3部位53的基端相连的第2部位52的顶端变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
[0046]在这种情况下,第2部位52的整体为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相同的粗度、且该第2部位52的粗度与接触到第2部位52的第3部位53的基端的粗度相同。因此,即使在因第3部位53的磨耗而使第2部位52变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情况下,在放电电极43的第3部位53磨耗前后的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粗度也几乎不产生变化。
[0047]其结果,因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磨耗而被形成在放电电极43的第2部位52上的凸状曲面的曲率与未使用的放电电极43的第3部位53的外表面53a的曲率大致相等。因此,即使因长期地使用使得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从顶端侧到基端侧逐渐地产生磨耗,在该使用过程中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曲率也几乎不产生变化。
[0048]也就是说,由于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维持大致恒定的形状,所以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顶端面和绝缘管33的内周面之间的大小保持大致恒定。因此,在由驱动电路部15施加的电压的大小相等的相同电压下,从放电电极43的顶端朝向喷嘴32的内周面的放电量几乎不产生变化。并且,在此时产生的离子通过喷嘴32排出到外部时的离子的浓度也大致恒定。
[004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效果。
[0050](I)由于第I部位51的基端比顶端粗,所以与第I部位51的粗度从其顶端到基端为恒定的粗度的情况相比,整个放电电极43的强度提高。并且,在因使用而导致放电电极43的第3部位53从顶端到基端产生磨耗的情况下,与该第3部位53的基端相连的第2部位52变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第2部位52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相同的粗度、且该第2部位52的粗度与第3部位53的基端的粗度相同,该第3部位53的基端与第2部位52接触。因此,即使在因第3部位53的磨耗而使第2部位52变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情况下,在放电电极43的第3部位53磨耗前后,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粗度也几乎不产生变化。并且,由于第2部位52呈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所以在第2部位52从顶端逐渐地磨耗到基端的过程中,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粗度几乎不产生变化。其结果,即使在因长期地使用而使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例如以呈半球面状等凸状曲面的方式从顶端侧逐渐地磨耗到基端侧时,在该过程中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曲率几乎不产生变化,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来自放电电极43的放电量产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强度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51](2)在放电电极4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部位52的尺寸大于在该长度方向上的第3部位53的尺寸。因此,因使用而使第2部位52从顶端磨耗到基端为止所需要的所需时间被充分地确保。因此,能够长期地抑制在相同电压下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52](3)在第3部位53的外表面53a实施有凸球面加工。因此,在因使用而使放电电极43的第3部位53产生磨耗之前的时点,构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第3部位53的外表面53a被构成为凸球面状。因此,由于在使用前后抑制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顶端面的形状产生变化,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相同电压下来自放电电极43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53](4)放电电极43的第2部位52和第3部位53由相同的材质构成。由此,在因使用使得放电电极43的第3部位53产生磨耗而使第2部位52变成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前后,放电电极43的顶端部的材质不产生变化。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相同电压下来自放电电极43的放电量产生变化。
[0054](5)以对置电极、即喷嘴32覆盖放电电极43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因此,由于在放电电极43产生磨耗时整个放电电极43的周围同样地产生磨耗,所以能够抑制顶端面的形状产生变化,并能够抑制放电量产生变化。
[0055]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
[005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放电电极43的所有的部位51,52,53的材质并不一定要相同,例如所有的部位51,52,53的材质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构成。但是,优选地,至少第2部位52的材质和第3部位53材质相同。
[005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3部位53的外表面53a的形状并不一定要为完整的凸球面,也可以是一部分稍微呈棱角的大致凸球面。并且,第3部位53的外表面53a的形状也不一定要是凸球面状,也可以是例如纵向及横向的曲率不同的凸楕圆形、或者凸圆弧面状等其他的凸状曲面形状。
[005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上的第2部位52的从顶端到基端的尺寸也可以与第3部位53的半径相同,也可以小于第3部位53的半径。也就是说,在放电电极4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部位52的尺寸也可以与在该长度方向上的第3部位53的尺寸相同,也可以小于在该长度方向上的第3部位53的尺寸。
[00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I部位51并不一定要为圆锥梯形,例如也可以是多角锥台状或半球面状等其他形状。并且,第I部位51并不一定要为从顶端到基端其粗度逐渐变大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第I部位51的基端粗于顶端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第I部位51的顶端和基端之间的位置设置比第I部位51的基端更粗的部分。
[00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部位52并不一定要为圆柱状,例如也可以是多角柱状。在这种情况下,第2部位52优选为例如具有六角柱状等5个以上的角的多角柱状。
【主权项】
1.一种放电电极,通过施加电压产生离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具备: 预定长度的第I部位,其具有基端和顶端; 第2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I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顶端;以及第3部位,其具有与所述第2部位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成为所述放电电极的顶端面的凸状曲面, 所述第I部位、所述第2部位、以及所述第3部位被一体地形成, 所述第I部位的基端比所述第I部位的顶端粗, 所述第2部位形成为从其顶端到其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并且所述第2部位的粗度与所述第3部位的基端的粗度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2部位的尺寸大于在该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3部位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部位的所述凸状曲面为凸球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位和所述第3部位为相同的材质。5.一种除电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产生向除电对象物供给的离子的放电电极、以及以将所述放电电极的周围覆盖的方式配置的对置电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放电电极以及除电装置,放电电极(43)包括:预定长度的第1部位(51);第2部位(52),其与第1部位(51)的顶端相连;以及第3部位(53),其具有与第2部位(52)的顶端相连的基端和成为放电电极(43)的顶端面的凸状曲面(53a)。第1部位(51)、第2部位(52)、以及第3部位(53)被一体地形成。第1部位(51)的基端比第1部位的基端粗。第2部位(52)形成为从其顶端到基端具有恒定的粗度的柱体状,并且所述第2部位(52)的粗度与第3部位(53)的基端的粗度相同。
【IPC分类】H01T23/00, H05F3/04, H01T19/04
【公开号】CN204696450
【申请号】CN201390000999
【发明人】川田启司
【申请人】松下神视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19日
【公告号】US20150333489, WO2014125693A1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