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1-4-29  213

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用换向器的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换向器俗称整流子,是直流永磁串激电动机上为了能够让电动机持续转动下去的一个部件,其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家用电器、汽车电机中。
[0003]换向器的基本机构是由电木粉和换向器铜排构成。传统技术中,大多将待加工的换向器铜排采用人工的方式放置到第一折弯工位上进行第一次折弯以及将经过第一次折弯后的换向器铜排人工放置到第二折弯工位上进行第二次折弯,由于人工的局限性,生产效率较慢,也容易出错,而且,现有的折弯动力设备采用气动折弯的方式,速度大,容易损坏换向器铜排。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包括:
[0007]工作台,工作台上设置有下模板,下模板上沿进料方向至出料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料工位、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出料工位;
[0008]进料机构,其设置于工作台的进料端;
[0009]出料机构,其设置于工作台的出料端;
[0010]弯钩模组,包括上模板、用于校验换向器铜排的第一弯钩模、用于第一次折弯换向器铜排的第二弯钩模以及用于第二次折弯换向器铜排的第三弯钩模,第一弯钩模、第二弯钩模和第三弯钩模设置于上模板上且依次位于第一工位、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上方;
[0011]机械手组,其设置于工作台上,用于运输换向器铜排;
[0012]折弯动力设备,包括液压缸,液压缸与上模板连接。
[0013]本实用新型中换向器铜排从进料机构传送至上料工位,机械手抓取换向器铜排依次放置于第一工位、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液压缸驱动上模板向下移动实现自动校验、第一次折弯以及第二次折弯,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却人力,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出错,同时,采用液压缸进行驱动,不容易损坏产品。
[0014]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校验机构,包括校验工位、安装板和驱动设备,校验工位设置于工作台上且位于第一工位与第二工位之间,校验工位上设置有落料口,安装板活动设置于校验工位上,驱动设备与安装板连接用于驱动安装板闭合或打开落料口,安装板的下方设置有废品收集箱。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0016]作为优选的方案,还设置有换向器铜排整列机构,包括安装座、转盘、弧形导向片、整列片和旋转电机,弧形导向片设置于转盘上且其两端与转盘的外径之间设置有间隔,间隔的尺寸大于至少一个换向器铜排的外径尺寸,整列片设置于转盘上,整列片的进料端与弧形导向片的一端相对设置,整列片的出料端与进料机构的进料端相对设置,转盘绕其轴心转动设置于安装座上,旋转电机与转盘连接。
[0017]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旋转电机带动转盘转动,使得换向器铜排沿着转盘的径向移动,经过弧形导向片进入整列片中,实现将换向器铜排自动整列,进一步实现自动化。
[0018]作为优选的方案,旋转电机通过其输出轴与转盘的轴心传动连接,输出轴在其与转盘连接一侧的轴向上设置有球轴承。
[0019]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球轴承,由于重力作用,使得换向器铜排在转盘上贴着转盘的外径移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0.工作台,20.下模板,21.第一工位,22.第二工位,23.第三工位,30.进料机构,40.出料机构,50.上模板,51.第一弯钩模,52.第二弯钩模,53.第三弯钩模,60.液压缸,70.转盘,71.弧形导向片,72.整列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0024]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包括:
[0025]工作台10,工作台10上设置有下模板20,下模板20上沿进料方向至出料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料工位、第一工位21、第二工位22、第三工位23和出料工位;
[0026]进料机构30,其设置于工作台10的进料端;
[0027]出料机构40,其设置于工作台10的出料端;
[0028]弯钩模组,包括上模板50、用于校验换向器铜排的第一弯钩模51、用于第一次折弯换向器铜排的第二弯钩模52以及用于第二次折弯换向器铜排的第三弯钩模53,第一弯钩模51、第二弯钩模52和第三弯钩模53设置于上模板50上且依次位于第一工位21、第二工位22和第三工位23上方;
[0029]机械手组(图中未示出),其设置于工作台10上,用于运输换向器铜排;
[0030]折弯动力设备,包括液压缸60,液压缸60与上模板50连接。
[0031]本实施方式中换向器铜排从进料机构30传送至上料工位,机械手抓取换向器铜排依次放置于第一工位21、第二工位22和第三工位23,液压缸60驱动上模板50向下移动实现自动校验、第一次折弯以及第二次折弯,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却人力,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出错,同时,采用液压缸进行驱动,不容易损坏产品。
[0032]本实施方式还设置有校验机构,包括校验工位、安装板和驱动设备,校验工位设置于工作台10上且位于第一工位与第二工位之间,校验工位上设置有落料口,安装板活动设置于校验工位上,驱动设备与安装板连接用于驱动安装板闭合或打开落料口,安装板的下方设置有废品收集箱。
[0033]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还设置有换向器铜排整列机构,包括安装座、转盘70、弧形导向片71、整列片72和旋转电机,弧形导向片71设置于转盘上且其两端与转盘70的外径之间设置有间隔,间隔的尺寸大于一个换向器铜排的外径尺寸,整列片72设置于转盘70上,整列片72的进料端与弧形导向片71的一端相对设置,整列片72的出料端与进料机构30的进料端相对设置,转盘70绕其轴心转动设置于安装座上,旋转电机与转盘连接。
[0034]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旋转电机带动转盘70转动,使得换向器铜排沿着转盘70的径向移动,经过弧形导向片71进入整列片72中,实现将换向器铜排自动整列,进一步实现自动化。
[0035]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旋转电机通过其输出轴与转盘的轴心传动连接,输出轴在其与转盘连接一侧的轴向上设置有球轴承。
[0036]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球轴承,由于重力作用,使得换向器铜排在转盘上贴着转盘的外径移动。
[003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下模板,所述下模板上沿进料方向至出料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料工位、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出料工位; 进料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进料端; 出料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出料端; 弯钩模组,包括上模板、用于校验换向器铜排的第一弯钩模、用于第一次折弯换向器铜排的第二弯钩模以及用于第二次折弯换向器铜排的第三弯钩模,所述第一弯钩模、第二弯钩模和第三弯钩模设置于所述上模板上且依次位于第一工位、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上方; 机械手组,其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用于运输换向器铜排; 折弯动力设备,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与所述上模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进料传送带,所述出料机构为出料传送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换向器铜排整列机构,包括安装座、转盘、弧形导向片、整列片和旋转电机,所述弧形导向片设置于所述转盘上且其两端与转盘的外径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间隔的尺寸大于至少一个换向器铜排的外径尺寸,所述整列片设置于所述转盘上,所述整列片的进料端与弧形导向片的一端相对设置,所述整列片的出料端与所述进料机构的进料端相对设置,所述转盘绕其轴心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转盘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电机通过其输出轴与所述转盘的轴心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在其与所述转盘连接一侧的轴向上设置有球轴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校验机构,包括校验工位、安装板和驱动设备,所述校验工位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工位与第二工位之间,所述校验工位上设置有落料口,所述安装板活动设置于所述校验工位上,所述驱动设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用于驱动安装板闭合或打开落料口,所述安装板的下方设置有废品收集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向器铜排自动折弯装置,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设置有下模板,下模板上设置有上料工位、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出料工位;进料机构;出料机构;弯钩模组,包括上模板、以及设置于上模板上的第一弯钩模、第二弯钩模以及第三弯钩模;机械手组,其设置于工作台上;折弯动力设备,包括液压缸,液压缸与上模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换向器铜排从进料机构传送至上料工位,机械手抓取换向器铜排依次放置于第一工位、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液压缸驱动上模板向下移动实现自动校验、第一次折弯以及第二次折弯,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却人力,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出错,同时,采用液压缸进行驱动,不容易损坏产品。
【IPC分类】H01R43/06
【公开号】CN204696431
【申请号】CN201520438231
【发明人】冯诗强, 王建胜
【申请人】苏州科固电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4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