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溞的驯化方法及其应用

xiaoxiao2020-11-9  12

一种大型溞的驯化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体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型潘的驯化方法及其在水体生 态修复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无机养分如氮和憐等物质进入相对封闭水流不畅的水体,造成 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 象。近些年来,我国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发展速度很快,2014年6月份环保部发布的《2013年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 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IV~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8. 3% ;太湖、 滇池及巢湖中水体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 8%、57. 4%和 14.8%。中国主要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紧缺。全国大部分湖泊、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 富营养化甚至出现了许多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城市生态景观,也对人民健康产生了严重的 威胁。富营养化给中国湖泊水环境和水资源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使水变得腥臭难闻,降 低水体透明度,水体的溶解氧下降,湖泊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更严重的是许多藻类可以产 生毒素。这些毒素对动物和人类有潜在的危害,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毒素已成为全球性的环 境问题,世界各地经常发生蓝藻毒素中毒事件。
[0003] 蓝藻毒素主要是细胞内毒素,当细胞破裂或藻类腐烂分解后,毒素才会被释放到 水体中,人类在皮肤接触、饮用、食用水生动物等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中毒。中毒症状一般表 现为视力下降、呼吸急促、呕吐、腹泻等。淡水水体中蓝藻毒素很多,主要包括作用于肝脏的 肝毒素(hepatotoxins),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素(neurotoxins),位于细胞壁外层的 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s)内毒素,引起炎症的皮肤毒素(dermatotoxins)等。其中 月干毒素包括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节球藻毒素(nodularin)和cylindrospermopsin。 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并且危害较大的蓝藻毒素是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主要存在于微囊 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颤藻(Oscillatoria)和念珠藻(Nostoc)中。神经 毒素主要包括鱼腥藻毒素-a(anatoxin-a)、鱼腥藻毒素_a(s) (anatoxin-a(s))、石房蛤毒 素(saxitox-in)、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和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等,其中后 三者统称为麻痹性贝毒。世界各地25%~70%的蓝藻水华可产生毒素,那些以河流、湖泊、 水库为饮水水源的人就有摄入蓝藻毒素的危险。另外,人类与含蓝藻毒素的水体直接接触 (如游泳,划船等),也可能中毒。
[0004] 因此,人们日益重视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按照治理 手段划分又可分为化学处理、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方法等。化学方法处理污染水体主要是 添加化学药剂和吸附剂改变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PH、吸附沉淀水体中悬浮物质和有机质。 物理修复措施包括人工曝气、截污、调水冲污、河道疏浚等措施。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 物膜法处理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人工湿地处理、生物栅修复等。生物修复 技术具有方便管理、修复效果好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0005]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工程措施的辅助下,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 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具有因地制宜,节能环保,可实现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而 且设施简单,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成本及运行维护费用低,管理、维护简单;生态风险低, 生物多样性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高;抗冲击能力强、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新时期水利科技发展奠 定了基础。
[0006]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成为当下一种起步晚、发展快的新型水体污染治理技术,虽然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实际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内外同行专家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由 于无法改善水下光照条件而不能快速有效的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及水生态系统的瓶颈问题。 通俗来讲,就是光照不能正常进入水底,构建的水下生物群落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水体生态 修复效果不能长期保持。
[0007] 经典生物操纵以大型浮游动物为主体,提出通过对浮游植物的摄食作用来控制藻 类水华。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多以浮游植物为食,同时它们又是较高营养级生物的 捕食对象,因此,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水华蓝藻对浮 游动物的危害不但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而且对次级生产力也会产生深远的影 响。己有研宄表明,水华蓝藻能够对浮游动物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如降低浮游动物的存活 率、抑制生长和繁殖、降低摄食率等。为了能在有毒蓝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枝角类必须进 化出某种适应性以提高它们抵抗毒素的能力。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大型潘的驯化方法及其 应用。经本发明的方法驯化的大型潘能吞噬蓝藻,利用该驯化大型潘进行生态修复,可改善 水下光照条件,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见效时间短、环保低碳、效率高。
[0009] 本发明的构思是:将大型潘投放到驯化池中,采用特定的驯化食料培养一段时间, 取优势种进行重复驯化、提纯、复壮,最终将大型潘驯化成为蓝藻的天敌。本发明的大型 潘驯化改良有三层含义:对消化吸收蓝藻肠道改良;对摄食蓝藻团块口径改良;咸水种群 稳定性淡水改良。经驯化,大型潘成体平均个体大小在5. 0~6. 5mm之间,最大个体体长 6. 7mm,最大体重可达8. 8mg,可滤食最大直径约80_160um的食物颗粒。
[0010] 本发明首先公开了一种大型潘驯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 (1)驯化食料投喂:将大型潘投入驯化池水中,每天投喂驯化食料;
[0012] (2)筛选: 从步骤(1)驯化食料投喂后的大型潘中选择出优势种,所述优势种为生 长形势优良且个体相对较大的大型潘。
[0013] (3)将经步骤(2)选出的大型潘多次循环重复采用步骤(1)和步骤(2)进行驯化 食料投喂及再筛选,直至投喂驯化食料总天数至少为60天;
[0014] (4)稳定:将步骤⑶得到的大型潘投放在特定水体50天以上,每天投喂驯化食 料,以进行驯化改良特性的稳定及复壮。
[0015] 步骤(1)中,驯化池中的水体为一般水体。驯化池水温控制为适宜大型潘存活的 温度,大型潘适宜存活的温度范围一般为4°C -30°C。较佳为15-26°C。
[0016] 步骤(1)中,大型潘驯化的密度最大可达50万个/m3,折合成载虫量2. 5kg/m3。大 型潘投放密度低并不会影响驯化效果,考虑到经济效益,一般可控制为30-40万个/m3。驯 化食料的每次投放量一般为:20-40g/m2,每天投喂3-5次。投喂时间为7-15天。
[0017]较佳的,步骤(1)最初选育的大型潘为长度为2-4_的个体大、有活力的健康野生 大型潘。
[0018] 步骤(2)中,所述优势种生长状况好、蓝藻水体适应能力强、个体一般在3-6_之 间。一般情况下,可选出占待选大型潘总数量的20-40%的大型潘作为优势种。
[0019] 步骤(3)中,采用步骤(1)-(2)进行投喂筛选的循环总次数一般至少在5次以上。
[0020] 步骤(4)中,所述大型潘投放浓度范围为30-50万个/m3,优选为30-40万个/m 3。 所述特定水体是指pH值在5-10之间,溶解氧在2-8mg/l,温度范围为4°C到30°C的水体。 驯化食料的投放量维持每次20-40g/m 2,每天投喂3-5次。稳定的时间在50天以上,可以为 50-60 天。
[0021] 本发明用于驯化大型潘的驯化食料包含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成分:
[0022]
[0023]
【主权项】
1. 一种大型潘驯化方法,包括w下步骤: (1) 驯化食料投喂;将大型潘投入驯化池水中,每天投喂驯化食料; 所述驯化食料包含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成分:
(2) 筛选;从步骤(1)驯化食料投喂后的大型潘中选择出优势种,所述优势种为生长形 势优良且个体相对较大的大型潘; 做将经步骤似选出的大型潘多次循环重复采用步骤(1)和步骤似进行驯化食料 投喂及再筛选,直至投喂驯化食料总天数至少为60天; (4)稳定;将步骤(3)得到的大型潘投放在特定水体50天W上,每天投喂驯化食料,W进行驯化改良特性的稳定及复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潘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大型潘驯化的密度 最大为50万个/m3;驯化食料投放量为;每次20-40g/m%每天投喂3-5次,投喂时间为7-15 天。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潘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选出占待选大型潘 总数量的20-40%的大型潘作为优势种。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潘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采用步骤(1)和步 骤(2)进行投喂筛选的循环总次数至少在5次W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潘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大型潘投放浓 度范围为30-50万个/m3;所述特定水体是指抑值在5-10之间,溶解氧在2-8mg/l,温度范 围为4°C到30°C的水体;驯化食料的投放量维持每次20-40g/m%每天投喂3-5次。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潘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驯化后获得的大型潘成体个体 平均大小在5. 0~6. 5mm之间,能滤食最大直径80-160um的食物颗粒。
7. -种大型潘驯化用驯化食料,包含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成分: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大型潘驯化用驯化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藍藻为铜绿微囊藻。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大型潘驯化用驯化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驯化食料采用包括下 列步骤的方法制得: 1) 将鲜香蕉皮、铁皮石解鲜茎打成浆糊状; 2) 将酵母菌干粉活化; 3) 按配比,将活化的酵母菌、打成浆糊状的鲜香蕉皮、铁皮石解鲜茎与其他原料混匀, 在适宜酵母菌发酵的条件下发酵获得驯化食料。
10. 如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大型潘驯化方法用于水体生态修复领域的用 途。
11. 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方法,为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大型潘驯化方法 驯化大型潘,并将驯化获得的大型潘投放至被藍藻污染的富营养水体中净化水体。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驯化的大型潘的投放 量为150-300个/L水。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生态修复方法还 包括W下步骤中的一项或多项: a) 在水底种植沉水植物; b) 在水体中放入有益微生物,其中该有益微生物可W与大型潘共生; C)在水体中放入高级水生动物,包括螺、贝、鱼、邮类中的至少一种。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溞的驯化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将大型溞投放到驯化池中,采用特定的驯化食料培养一段时间,取优势种进行重复驯化、筛选,再经稳定及复壮,最终将大型溞驯化成为蓝藻的天敌。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所述大型溞驯化用驯化食料及所述大型溞的驯化方法在水体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本发明方法驯化的大型溞具有个体大、蓝藻毒素转化能力高、野外稳定性强的特点。利用本发明驯化大型溞进行生态修复,可改善水下光照条件,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见效时间短、环保低碳、效率高。
【IPC分类】C02F3-34, C02F3-32
【公开号】CN104787893
【申请号】CN201510145571
【发明人】何文辉
【申请人】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