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类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和农药,具体技术是一类噁二唑砜类化合物应用于防治作物细菌病害。
背景技术:
由病原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是植物的一类主要病害,全世界有记载的共有500多种,其中青枯病、软腐病、细条病、坏腐病以及白叶枯病等都是世界性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作物品种的改变以及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农作物细菌病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加重,同时缺乏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导致农作物细菌病害一旦大规模发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细菌病害的所导致的腐烂、畸形、枯萎、斑点、变色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品质。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在一些地区造成的产量损失常年在30%左右,严重时达到70%,甚至全田重新耕翻改种其他作物。烟草青枯病是烟草病害中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种,是一种破坏维管束的系统性病害,是烟草病害中发生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此病1880年首次发现于美国,曾迫使美国一些农场停止种烟,现此病已成为热带和亚热带烟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此病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烟区发生普遍,尤以华南烟区发生为重,一些烟田发病率达30% 50%,且常与黑胫病并发,使危害更加严重。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水稻主要病害。 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 % 30 %,重的可达50 % 60 %,甚至颗粒无收。稻白叶枯病十九世纪末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已成为亚洲稻区的重要病害。在我国、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均有发生,其中以地处热带的国家受害更大。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的稻田常造成死丛现象,水稻发病后,一般引起叶片干枯,不实率增加,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减产达20 % 30 %,重的可达50 % 60 %,甚至颗粒无收,损失严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属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1918年菲律宾首次报道,目前在东南亚各国和非洲中部都有发生。1953年中国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南稻区,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亦有大面积发生。水稻细条病对籼稻的危害性最大,近十多年来,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减产达5% 25%。除了危害生长期的作物,病原细菌对储藏期的农作物也可造成危害,有些细菌病害例如大白菜软腐病,在白菜采收储藏后,能够引起大量白菜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用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的农药主要是铜制剂,如噻菌铜(龙克菌)、氢氧化铜(可杀得、冠菌清)、琥珀肥酸铜(DT)、氧化亚铜(铜大师、神铜)、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绿得宝)等。铜制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配制方法繁琐,使用不便;药剂悬浮性能差,铜制剂大多呈强碱性,不能和其他酸性农药混用;在花期和幼果期使用时容易产生药害;在果树上使用时容易引起红蜘蛛、白蜘蛛、锈壁虱和蚧壳虫等大量增殖和猖獗发生; 喷施在植株上的铜元素不具有流动性,不会被植物内吸;一般的含铜农药配剂常兼有镉、铅等杂质,这些杂质对植株的成长都有不良影响。另外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是生防菌素,如硫酸链霉素,由于使用时间长,产品抗药性很强,防治效果不理想。氯溴异氰尿酸或氯溴异氰尿酸喷喷施在作物表面能释放次溴酸(HOBr)或次氯酸(HOCl),有强烈的杀灭细菌的能力。但是三氯异氰尿酸为强氧化剂,农民使用时难以掌握使用方法,容易失效或导致药害,且其持效期太短,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有机杀细菌剂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2007年本课题组以天然产物中筛选出的先导化合物没食子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一系列新的含1,3,4_噁(噻)二唑基砜(亚砜)衍生物,采用生长速率法,以半夏立枯病原菌(R.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G. zeae)、黄瓜灰霉病原菌(B. cinerea)、油菜菌核病菌 (S. sclerotiorum)等植物病害为测试对象,对部分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发现部分目标化合物的EC5tl值在2. 9 23. 3 μ g/mL之间,具有很好的抑制真菌活性(Bioorg. Med. Chem. 2007,15,3981 ;Bioorg. & Med. Chem. 2008,16,3632 ;陈才俊,博士毕业论文,贵州大学,2007)。在2009年 2010年,本课题组合成了数百个噁二唑砜(亚砜)类化合物 (李黔柱,博士毕业论文,贵州大学,2009年;罗小琼,硕士毕业论文,贵州大学,2008年;徐维明,博士毕业论文,贵州大学,2010年;Molecules. 2010,15,9046-5056 ;中国发明专利, 2010,CN101812034A ;中国发明专利,2010,CN 102079730A)。并测试了大多化合物的抑制真菌活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苹果腐烂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半夏立枯病菌、水稻纹枯病苹果炭疽病菌、黄瓜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 (EC50)在0. 18 μ g/mL 98. 1 μ g/mL之间,具有较好的抑制真菌活性。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我们对本课题组前期所合成的砜类化合物进行深入系统的活性研究,其中内容之一是针对烟草青枯病等细菌病害开展生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细菌性病害具有非常好的活性。本发明是对本课题组前期合成化合物的用途进行衍生,将其应用在防治植物细菌病害方面。
本发明中的化合物来源如下述文献
1. Caijun Chen, Baoan Song, Yang Song, Guangfang Xu, Pinaki Bhadury, Linhong Jin, DeyuHu, Qianzhu Li, Fang Liu, Wei Xue, Ping Lu, Zhuo Chen. Synthesis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of sulfo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trimethoxyphenyl substituted 1, 3,4-thiadiazole and 1, 3,4-oxadiazole moiety. 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2007,15 :3981-3989.
2. Weiming Xu, Song Yang, Pinaki Bhadury, Jiang He, Ming He, Lili Gao, Deyu Hu,BaoanSong. Synthesis and bioactivity of novel sulfo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2,4-dichlorophenylsubstituted 1,3,4-oxadiazole/thiadiazole moiety as chitinase inhibitors.Pesticide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1,101(1) :6-15.
3.杨松,徐维明,宋宝安,陈卓,胡德禹,何江,贺鸣,薛伟,潘昭喜.一类含2, 5-取代杂环基砜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P].中国发明专利,2010,申请号 201010272710. 1.公开号:CN 102079730A.
4.徐维明,宋宝安,杨松,何江,贺呜,胡德禹,金林红,赵云,王贞超,柏松,王建.2-取代-5-(2,4-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P].中国发明专利,2010,公开号:CN101812034A, ZL :201010168265. 4.
5.李黔柱,宋宝安,陈江,杨松,陈卓,许瑞卿,金林红,刘刚,薛伟,胡德禹.3-取代-2-芳基取代-5-(3,4,5-三烷氧基苯基)-1,3,4_噁二唑衍生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申请号:200610050996. 2,公开号CN1824657A.
6.陈才俊,博士毕业论文,含1,3,4_噻(噁)二唑基砜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贵州大学,2007年.
7.徐维明,博士毕业论文,新型杂环取代砜类杀菌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贵州大学,2010年.
简写为
1. Bioorg. Med. Chem. 2007,15 :3981-3989.
2. Pest. Biochem. Phy. 2011,101(1) :6-15.
3.中国发明专利,CN 102079730A.
4.中国发明专利,ZL :20101016拟65. 4.
5.中国发明专利,CN1824657A.
6.陈才俊,博士毕业论文,贵州大学,2007年.
7.徐维明,博士毕业论文,贵州大学,2010年.
8.
一类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的制备路线如下
权利要求1.式(I)所示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或抑制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用途,
2.根据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式(I)所示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中,所述卤原子为氟、氯、溴或碘,所述C1-C5烷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或新戊基,所述C1-C2卤代烷基为三氟甲烷基、二氟二氯甲烷基、三氯甲烷基、二氟甲烷基、二氯甲烷基、一氟甲烷基、1,2-二氟乙烷基、1,2-四氟乙烷基、1,2-二氯乙烷基或1,2-四氯乙烷基,所述C1-C3烷氧基为甲氧基,乙氧基或正丙氧基,所述C2-C5的烯基为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丁烯基、异丁烯基、戊烯基、异戊烯基或新戊烯基,所述C2-C5的酯基为甲酸甲酯基、甲酸乙酯基、甲酸丙酯基、乙酸甲酯基、乙酸乙酯基或乙酸丙酯基,所述取代苄基是4-甲基苄基、3-甲基苄基、2-甲基苄基、3,4-二甲基苄基、2,4-二甲基苄基、2,6_ 二甲基苄基、4-氟苄基、3-氟苄基、2-氟苄基、3,4-二氟苄基、2,4-二氟苄基、 2,6- 二氟苄基、4-氯苄基、3-氯苄基、2-氯苄基、3,4- 二氯苄基、2,4- 二氯苄基、2,6- 二氯苄基、4-甲氧基苄基、3-甲氧基苄基、2-甲氧基苄基、3,4_ 二甲氧基苄基、2,4_ 二甲氧基苄基、2,6_ 二甲氧基苄基。
3.根据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式(I)所示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2-(苄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 (4-甲基苄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烯丙基砜基)-5-(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4-甲氧基苄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 (4-氟苄基砜基)_5_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3-氯苄基砜基)-5-(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乙氧羰基甲砜基)-5-(2,4- 二氯苯基)-1,3, 4-噁二唑、2-(2-氟苄基砜基)-5-O,4- 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2-(3-甲氧基苄基砜基)-5- O,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 (4-硝基苄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 4-噁二唑、2- (4-氯苄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_ (乙基砜基)-5- (2, 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磺酸基-5-(2,4- 二氯苯基)_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硝基-4-氯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4- 二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氯苯基)-1,3, 4-噁二唑、2-(甲基砜基)-5-(3,4-二氟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_5_(2-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3,4-三氟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环己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吡啶-4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对氯苄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4-氯苯基)-1,3,4-噁二唑、 2-(甲基砜基)-5-(4-溴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4-二氟苯基)-1,3, 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2-氟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氯-6-氟-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 S )-5-(4-甲基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6-二氟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6-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3-氟苯基)-1, 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2- ^ 基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氟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氯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溴苯基)_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3-硝基-4-氯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3,4- 二甲氧基苯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2-氯苯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3,4-二氟苯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2-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3,4-三氟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环己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吡啶-3-基)-1, 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吡啶-4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呋喃-2 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对氯苄基)-1,3,4_噁二唑、2-(3-硝基苄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2-甲氧基苄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苄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 2- (4-硝基苄基砜基)-5- (3,4, 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 (2-氯吡啶-5-基) 甲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乙氧羰基甲砜基)_5_(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烯丙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_1,3, 4-噁二唑、2-(4-氯苄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_1,3,4_噁二唑、2-(丙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_5_(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砜基)-5- (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2-氯苄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3-甲氧基苄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4-甲氧基苄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_1,3, 4-噁二唑、2- (3-氟苄基砜基)-5- (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4-氟苄基砜基)-5- (3,4, 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2-氟苄基砜基)_5_ (3,4, 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
4.
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细菌病害。
5.
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用于抑制植物细菌性病害。
6.
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用于防治或抑制斑点型细菌病害、叶枯型细菌病害、青枯型细菌病害、枯萎型细菌病害、溃疡型细菌病害、腐烂型细菌病害或畸型细菌病害。
7.
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斑点型细菌病害是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番茄斑疹病、白菜叶斑病、西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或大白菜细菌性角斑病;所述叶枯型细菌病害是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或黄瓜叶枯病;所述青枯型细菌病害是烟草青枯病、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革莓青枯病、辣椒青枯病或茄子青枯病;所述枯萎型细菌病害是马铃薯枯萎病;所述溃疡型细菌病害是柑桔溃疡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西红柿溃疡病,番茄疮痂病、细菌性斑疹病或辣椒疮痂病;所述腐烂型细菌病害是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白菜软腐病、辣椒软腐病、甘蓝软腐病、甘蓝黑腐病、马铃薯环腐病或马铃薯软腐病;所述畸型细菌病害是菊花根癌病。
8.用于防治作物细菌病害或抑制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含有
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并且所述制剂的剂型为乳油、微乳、水乳、悬浮剂、种衣剂、拌种剂、可湿性粉剂、缓释颗粒剂、控释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或颗粒剂。
9.根据
权利要求8所述的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的剂型中,有效成分噁二唑砜类化合物占制剂总重量的1 % 90 %,更具体的含量是10 % 85 %。
10.
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用于处理细菌、细菌栖息地或需防治细菌侵袭的材料、植物、区域、土壤、种子或空间的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一类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的噁二唑砜类化合物公开了一种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的化合物——一类含噁二唑砜类衍生物,由以下通式表示,通式中Rn和R2如说明书中所定义。本发明的部分化合物对作物斑点型、叶枯型、青枯型等细菌病害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应用前景广阔。
文档编号A01P1/00GKCN102499247SQ201110314246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发明者佟茂国, 徐维明, 潘昭喜, 王建, 贺鸣, 陈学海, 韩菲菲 申请人:贵州大学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