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

xiaoxiao2020-6-24  7

专利名称:一种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属于材料处理领域。
技术背景
目前,麻纤维作为第二大天然纤维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黄麻、红麻、槿麻等纤维材料,因其纤维刚性强、价格低,在汽车内饰、家庭装饰及日用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麻纤维天然具有一种难以去除的异味,这种气味虽然不强烈,且对人体无害,但若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使用麻纤维产品,这种异味对于很多使用者都会造成不适,这就限制了麻纤维产品的应用和发展,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处理方法去除麻纤维天然的异味。
为了去除麻纤维材料天然所具有的异味,人们采用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近来人们更多的采用将香精香料喷涂在麻纤维上来遮盖异味以改善麻纤维气味的方法。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16M8A公开了一种改善干湿态下麻纤维气味的方法,将3-7份的红橘油均勻地喷涂在100份麻纤维上,喷洒距离为5-lOcm,将喷洒后的麻纤维在21-25°C、湿度为 60-70%的条件下放置12-24h后,进行干湿态的气味测试,然后再把测试过的麻纤维继续放在敞开的器皿中15天,再测试气味;测试结果表明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麻纤维干湿状态下的气味,并增强了麻纤维的抗霉变性。
上述技术中,红橘油对麻纤维气味的改善是依靠其自身的遮盖性作用,是暂时性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掉异味。另外,红橘油属于香精香料,属精细化学品,作为化学试剂,都会对人体有危害作用,不够安全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红橘油对麻纤维气味的改善是依靠其自身的遮盖性作用,是暂时性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掉异味;进而提出一种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去除麻纤维天然异味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红橘油虽然是天然香精香料的一种,但仍属于化学试剂,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进而提出一种不含化学试剂、环保安全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向除味剂中加入溶剂稀释成稀释液;
(2)将上述稀释液喷洒在麻纤维上,保持麻纤维的温度为除味剂活性温度,将麻纤维进行放置;
其中,所述除味剂包括微生物菌群,所述微生物菌群能够将硫化物、硫醇类物质、胺类物质、脂肪酸、醛类物质、酮类物质或吲哚转化为无异味的物质。
所述溶剂为水。[0009]所述喷洒的方式为在麻纤维表面进行均勻喷洒或在对所述麻纤维进行开松时均勻喷洒。
所述活性温度为20-50°C。 所述活性温度为30-45°C。
在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麻纤维置于封闭的有氧环境中进行温度的保持。
放置时间为1-7天。
所述微生物菌群为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酵母菌、枯草杆菌、乳酸菌、光合菌、亚硝酸菌、硝酸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大于等于2亿个/克。
所述除味剂还包括营养物质。
所述微生物菌群与所述营养物质的质量比为1:2-1:5。
所述营养物质为葡萄糖、果糖、饴糖、蔗糖、淀粉、铵盐、硝酸盐、尿素、牛肉膏、蛋白胨、多肽、氨基酸、蛋白质、黄豆饼粉、花生饼粉、玉米浆、酵母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除味剂在所述稀释液中的浓度为0. 06-0. 25g/L ;喷洒后,喷洒到所述麻纤维上的所述除味剂的质量为所述麻纤维重量的1/4-1/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中,所采用的除味剂包括微生物菌群,所述微生物菌群对于引起麻纤维异味的硫化物、硫醇类物质、胺类物质、脂肪酸、醛类物质、酮类物质或吲哚等可以进行分解,将其转换为无异味的物质,从而在根本上达到永久消除麻纤维异味的效果;又由于除味剂在喷洒到麻纤维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菌群会逐渐进入到麻纤维内,这样对于存在于麻纤维内部的引起异味的物质,微生物菌群同样能够进行分解转化, 从而能够达到彻底消除麻纤维异味的效果;此外,所采用的除味剂为微生物制剂,对人体无损害,环保安全。
(2)本发明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中,所述微生物菌群为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酵母菌、枯草杆菌、乳酸菌、光合菌、亚硝酸菌、硝酸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所述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大于等于2亿个/克;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相配合组成的微生物菌群可以更有效地且有针对性地分解构成麻纤维异味的不同种类的气体,并且所述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到达一定量才能保证微生物菌群能够有效地对麻纤维进行包覆并有效地分解发出异味的气体,从而保证由微生物组成的除味剂能够有效地去除麻纤维的异味。
(3)本发明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中,所述除味剂中还包括营养物质,添加营养物质可以加速微生物菌群的繁殖,增加菌群的活性,减少微生物菌群对麻纤维异味的处理时间,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4)本发明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中,取相当于所述麻纤维重量0. 1%-0. 6% 的所述除味剂进行稀释,所述除味剂在所述稀释液中的浓度为0. 06-0. 25g/L,喷洒后所述稀释液占所述麻纤维重量的1/3-1/4 ;所述稀释液的浓度有一定的范围,既可以保证单位稀释液中所含的微生物菌群足以发挥分解作用,又可以防止菌群数量过多而使细菌由于营养供应不足或产生代谢物过多而死亡,所喷洒的稀释液与麻纤维的重量比例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稀释液中所含的微生物菌群的活菌数量足以用于分解形成麻纤维异味的气体。[0024](5)本发明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中,所述保存温度为30-45°C,微生物菌群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可以快速的生长与繁殖,从而可以缩短微生物菌群对麻纤维异味的处理时间,提高产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选择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酵母菌、枯草杆菌、乳酸菌、光合菌、亚硝酸菌、硝酸菌复合配制成微生物菌群,将该微生物菌群与葡萄糖以1 :2的质量比配制成除味剂,其中,该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为2-5亿个/克。
取麻纤维重量0. 1%的除味剂用水稀释成浓度为0. 25g/L的稀释液,将稀释液均勻喷洒在机械开松的麻纤维上,所喷洒的稀释液为麻纤维重量的1/4,在有氧环境中,将喷洒稀释液后的麻纤维用盘香蒸气管在30°C下保温1天,得到去除掉天然异味的麻纤维。
将上述方法处理过的麻纤维放在敞开的器皿中20天后与PP或聚乳酸纤维以7 3的重量比通过非织造方法制成3mm左右厚度的麻纤维毡,按照《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散发性要求》标准测定,230C时的气味等级为2. 0,400C时的气味等级为2. 5,80°C时的气味等级为
2.5级,符合汽车用内饰材料的气味要求。
实施例二
选择双岐杆菌、酵母菌、枯草杆菌、光合菌、亚硝酸菌复合配制成微生物菌群,将该微生物菌群与淀粉以1 :5的质量比配制成除味剂,其中,该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为6-8亿个/克。
取麻纤维重量0. 6%的除味剂用水稀释成浓度为0. 06g/L的稀释液,将稀释液均勻喷洒在麻纤维的表面,所喷洒的稀释液为麻纤维重量的1/3,在有氧环境中,将喷洒稀释液后的麻纤维用盘香蒸气管在45°C保温7天,得到去除掉天然异味的麻纤维。
将上述方法处理过的麻纤维放在敞开的器皿中20天后与PP或聚乳酸纤维以7 3的重量比通过非织造方法制成3mm左右厚度的麻纤维毡,按照《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散发性要求》标准测定,23°C时的气味等级为2. 0,40°C时的气味等级为2. 5,80°C时的气味等级为
3.0级,符合汽车用内饰材料的气味要求。
实施例三
选择保加利亚乳杆菌、酵母菌、枯草杆菌、光合菌、亚硝酸菌、硝酸菌复合配制成微生物菌群,将该微生物菌群与蛋白胨以1 :3的质量比配制成除味剂,其中,该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为8-10亿个/克。
取麻纤维重量0. 4%的除味剂用水稀释成浓度为0. 15g/L的稀释液,将稀释液均勻喷洒在机械开松的麻纤维上,所喷洒的稀释液为麻纤维重量的7/M,在有氧环境中,将喷洒稀释液后的麻纤维用盘香蒸气管在20°C下保温5天,得到去除掉天然异味的麻纤维。
将上述方法处理过的麻纤维放在敞开的器皿中20天后与PP或聚乳酸纤维以7 3的重量比通过非织造方法制成3mm左右厚度的麻纤维毡,按照《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散发性要求》标准测定,23°C时的气味等级为1. 5,40°C时的气味等级为2. 0,80°C时的气味等级为2. 5级,符合汽车用内饰材料的气味要求。
实施例四
选择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菌、硝酸菌复合配制成微生物菌群,将该微生物菌群与氨基酸以1 :4的质量比配制成除味剂,其中,该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为11-13亿个/克。
取麻纤维重量0. 3%的除味剂用水稀释成浓度为0. 20g/L的稀释液,将稀释液均勻喷洒在麻纤维表面上,所喷洒的稀释液为麻纤维重量的1/4,在有氧环境中,将喷洒稀释液后的麻纤维用盘香蒸气管在50°C下保温3天,得到去除掉天然异味的麻纤维。
将上述方法处理过的麻纤维放在敞开的器皿中20天后与PP或聚乳酸纤维以7 3的重量比通过非织造方法制成3mm左右厚度的麻纤维毡,按照《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散发性要求》标准测定,23°C时的气味等级为2. 0,40°C时的气味等级为2. 0,80°C时的气味等级为 2. 5级,符合汽车用内饰材料的气味要求。
上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营养物质除了葡萄糖、淀粉、蛋白胨、氨基酸之外,还可以为果糖、饴糖、蔗糖、铵盐、硝酸盐、尿素、牛肉膏、多肽、蛋白质、黄豆饼粉、花生饼粉、玉米浆、酵母粉。
对比例
取麻纤维重量5%的红橘油均勻地喷涂在麻纤维上,喷洒距离为8cm,将喷洒后的麻纤维在25°C、湿度为60%的条件下放置24h后得到处理过的麻纤维。将上述方法处理过的麻纤维放在敞开的器皿中20天后与PP或聚乳酸纤维以7 3的重量比通过非织造方法制成 3mm左右厚度的麻纤维毡,按照《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散发性要求》标准测定,23°C时的气味等级为3. 5,40°C时的气味等级为4. 0,80°C时的气味等级为4. 5级,不符合汽车用内饰材料的气味要求。
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具体实施例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未超出权利要求
保护范围的任何形式和细节的变化,均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向除味剂中加入溶剂稀释成稀释液;(2)将上述稀释液喷洒在麻纤维上,保持麻纤维的温度为除味剂活性温度,将麻纤维进行放置;其中,所述除味剂包括微生物菌群,所述微生物菌群能够将硫化物、硫醇类物质、胺类物质、脂肪酸、醛类物质、酮类物质或吲哚转化为无异味的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水。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的方式为在麻纤维表面进行均勻喷洒或在对所述麻纤维进行开松时均勻喷洒。
4.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或3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温度为 20-50 0C ο
5.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温度为 30-45 0C ο
6.根据权利要求
1-5任一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 中,将所述麻纤维置于封闭的有氧环境中进行温度的保持。
7.根据权利要求
1-6任一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置时间为1-7天。
8.根据权利要求
1-7任一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群为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酵母菌、枯草杆菌、乳酸菌、光合菌、亚硝酸菌、硝酸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
1-8任一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效活菌数大于等于2亿个/克。
10.根据权利要求
1-9任一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味剂还包括营养物质。
11.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群与所述营养物质的质量比为1:2-1: 5。
12.根据权利要求
10或11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物质为葡萄糖、果糖、饴糖、蔗糖、淀粉、铵盐、硝酸盐、尿素、牛肉膏、蛋白胨、多肽、氨基酸、蛋白质、黄豆饼粉、花生饼粉、玉米浆、酵母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13.根据权利要求
1-12任一所述的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味剂在所述稀释液中的浓度为0. 06-0. 25g/L ;喷洒后,喷洒到所述麻纤维上的所述除味剂的质量为所述麻纤维重量的1/4-1/3。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麻纤维异味的方法,包括的步骤为(1)向除味剂中加入水稀释成浓度为0.06-0.25g/L稀释液;(2)将上述稀释液在麻纤维表面进行均匀喷洒或在对所述麻纤维进行开松时均匀喷洒,喷洒到所述麻纤维上的所述除味剂的质量为所述麻纤维重量的1/4-1/3,将所述麻纤维置于封闭的有氧环境中保存1-7天,温度为30-45℃;所述除味剂包括能够将硫化物、硫醇类物质、胺类物质、脂肪酸、醛类物质、酮类物质或吲哚转化为无异味物质的微生物,还可以包括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文档编号C12S11/00GKCN102505466SQ20111032387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1日
发明者刘国忠, 蒋建新 申请人: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