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
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花茶的制作方法,具体涉及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的花茶多种多样,如菊花茶、玫瑰花茶和茉莉花茶等。常规花茶的制作方法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工艺,杀青有蒸汽杀青、电热杀青和微波杀青等,如公开号为 CN102150725的发明专利申请,就公开了用微波快速杀青的方法制作杜仲雄花茶的方法,提高了花茶中成份含量。连蕊茶植物属山茶科、连蕊茶属,其花型美观,颜色鲜艳,花径大小各异,除了作为观赏花之,也作为食用花卉。但用连蕊茶花茶还未发现,连蕊茶花茶制作方法也未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得到的连蕊茶花茶本色保持较好,无焦黄色,茶多酚等营养成分损失较少,口感独特,没有茶叶的苦涩味道。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下述步骤[0005]a、浸泡每年I 4月份,采摘带有I. 5 2. 5mm花梗的初开至全开的连蕊茶花朵,将采摘的连蕊茶花朵浸入清水中,浸泡清洗干净;[0006]b、阴干将清洗干净的连蕊茶花朵取出,放置于吸水纸上,在8 15°C、阴暗通风环境下阴干48 72h,所述吸水纸上的连蕊茶花朵为I 2层;这样阴干方式,阴干速度较快,花朵变质也少,保持本色;[0007]C、杀青再用吸水纸包裹阴干后的连蕊茶花朵,包裹的连蕊茶花朵重叠度为不超过3层,然后微波杀青或电热杀青,微波杀青的功率为500 700w,杀青时间为40 80s ; 电热杀青的温度为120 140°C,杀青时间为3 6. 5min ;若连蕊茶花朵重叠过多,影响杀青效果,杀青不彻底;[0008]d、冷却将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在2min内,放入底部铺有吸水纸的容器内冷却, 冷却温度为不高于16°C,冷却时间为20 40min ;若常温下冷却,降温速度太慢,而杀青后的花茶含有一定的水分,若不能快速降温,则营养成分在该温度下和该环境下则会被氧化损耗,若杀青后的连蕊茶花超过2min的温度仍然在60°C以上,也会造成营养成分损耗;应此要在不高于16°C温度环境中快速降温较好;[0009]e、干燥将冷却后的连蕊茶花朵在40 45°C温度条件下鼓风干燥4 6h,得到连蕊茶花茶;水份基本可以控制在10%以下。[0010]在步骤b中,将所述放置有连蕊茶花朵的吸水纸置于斜面为8 15度的台板上阴干;阴干时有利于排水,提高阴干效率。[0011]在步骤C中,微波杀青的功率500w,杀青时间为60 80s ;功率500w时,若杀青时间低于60s,则杀青不完全,烘干时容易丢失营养成分,若杀青时间高于80s,则烘干过度, 材料会出现焦味营养成分会有损耗。[0012]在步骤c中,微波杀青的功率700w,杀青时间为40 50s ;功率700w时,若杀青时间低于40s,则杀青不完全,烘干时容易丢失营养成分,若杀青时间高于50s,则烘干过度, 材料容易出现焦味或者烤焦,营养成分也会有损耗。[0013]在步骤c中,电热杀青的温度为140°C,杀青时间为3 3. 5min ;温度为140°C时, 若杀青时间低于3min,杀青不完全,烘干过程会丢失养分,杀青时间高于3. 5min,则材料会被烤焦或者变成焦黄色,影响材料外观,同时会有营养成分损耗。[0014]在步骤c中,电热杀青的温度为120°C,杀青时间为6 6. 5min ;温度为120°C时, 若杀青时间低于6min,杀青不完全,烘干过程会丢失养分,杀青时间高于6. 5min,则材料会被烤焦或者变成焦黄色,影响材料外观,同时会有营养成分损耗。[0015]在步骤d中,冷却温度先为4°C,冷却时间为5min,再为12°C 16°C,冷却时间为 20 35min ;这样先速冷至60°C以下,可以避免营养成分损耗较多。[0016]将干燥得到的连蕊茶花茶密封包装,紫外灯照射灭菌8 15min。[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连蕊茶花朵通过浸泡清洗干净,放置于吸水纸上,在8 15°C、阴暗通风环境下阴干48 72h,阴干后,用吸水纸包裹花朵重叠度为不超过3层的连蕊茶花朵,再用功率为500 700w,杀青时间为40s 80s的微波杀青;或温度为120 140°C,杀青时间为3 6. 5min的电热杀青;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在2min内降温冷却,冷却温度为不高于16°C,冷却时间为20 40min,再在40 45°C温度条件干燥,得到连蕊茶花茶;该方法未使用揉捻方法,使花茶的花朵完 整,该方法制作成本低,加工过程不用任何添加剂,得到的连蕊茶花茶本色保持较好,无焦黄色,茶多酚等营养成分损失较少,口感独特,没有茶叶的苦涩味道。
具体实施方式[0018]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0019]实施例I[0020]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每年I 4月份,采摘带有I. 5 2. 5mm的花梗的初开至全开的连蕊茶花朵,将采摘的连蕊茶花朵浸入清水中,浸泡清洗干净,将清洗干净的连蕊茶花朵重叠2层放置于吸水纸上,然后一起置于斜面为8 15度的台板上,在8 15°C、阴暗通风环境下阴干48 72h;阴干后,再用吸水纸包裹阴干后的连蕊茶花朵,包裹的连蕊茶花朵重叠度为2层,然后在微波炉中用微波功率为500w,杀青时间为60s 80s进行微波杀青;在2min内,将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立即取出放入底部铺有吸水纸的容器内冷却,冷却温度先为4°C,速冷5min,再为12°C 16°C,冷却20 35min ;将冷却后的连蕊茶花朵在 40 45°C温度条件下鼓风干燥4 6h,得到连蕊茶花茶,将干燥得到的连蕊茶花茶密封包装,紫外灯照射灭菌8 15min。[0021]实施例2[0022]与实施例I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清洗干净的连蕊茶花朵只为I层放置于吸水纸上,放在地面上阴干;阴干后,再用吸水纸包裹阴干后的连蕊茶花朵,包裹的连蕊茶花朵重叠度为3层,然后在微波炉中用微波功率为700w,杀青时间为40s 50s进行微波杀青;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的冷却温度为10°c,冷却时间为35min。[0023]实施例3[0024]与实施例I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阴干后,再用吸水纸包裹阴干后的连蕊茶花朵,包裹的连蕊茶花朵重叠度为I层,然后在电热干燥箱中用温度为120°C,杀青时间为6 6.5min进行电热杀青;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的冷却温度为8°C,冷却时间为30min。[0025]实施例4[0026]与实施例I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阴干后,在电热干燥箱中用温度为140°C,杀青时间为3 3. 5min进行电热杀青,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的冷却温度为6°C,冷却时间为 20mino[0027]上述实施例中干燥得到的连蕊茶花茶也可以磨 碎成粉末,每Ig放入消毒茶袋中封装制成袋泡茶,封装后经高压灭菌或瞬间高温灭菌。
权利要求1.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a、浸泡每年I 4月份,采摘带有I.5 2. 5mm花梗的初开至全开的连蕊茶花朵,将采摘的连蕊茶花朵浸入清水中,浸泡清洗干净;b、阴干将清洗干净的连蕊茶花朵取出,放置于吸水纸上,在8 15°C、阴暗通风环境下阴干48 72h,所述吸水纸上的连蕊茶花朵为I 2层;C、杀青再用吸水纸包裹阴干后的连蕊茶花朵,包裹的连蕊茶花朵重叠度为不超过3 层,然后微波杀青或电热杀青,微波杀青的功率为500 700 ,杀青时间为40 80s ;电热杀青的温度为120 140°C,杀青时间为3 6. 5min ;d、冷却将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在2min内,放入底部铺有吸水纸的容器内冷却,冷却温度为不高于16°C,冷却时间为20 40min ;e、干燥将冷却后的连蕊茶花朵在40 45°C温度条件下鼓风干燥4 6h,得到连蕊茶花茶。
2.如
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将所述放置有连蕊茶花朵的吸水纸置于斜面为8 15度的台板上阴干。
3.如
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微波杀青的功率500w,杀青时间为60 80s。
4.如
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 ,微波杀青的功率700w,杀青时间为40 50s。
5.如
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电热杀青的温度为140°C,杀青时间为3 3. 5min。
6.如
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电热杀青的温度为120°C,杀青时间为6 6. 5min。
7.如
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冷却温度先为 4°C,冷却时间为5min,再为12。。 16°C,冷却时间为20 35min。
8.如
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干燥得到的连蕊茶花茶密封包装,紫外灯照射灭菌8 15min。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连蕊茶花茶的制作方法,连蕊茶花朵通过浸泡清洗干净,放置于吸水纸上,在8~15℃、阴暗通风环境下阴干48~72h,阴干后,用吸水纸包裹花朵重叠度为不超过3层的连蕊茶花朵,再用功率为500~700w,杀青时间为40s~80s的微波杀青;或温度为120~140℃,杀青时间为3~6.5min的电热杀青;杀青后的连蕊茶花朵在2min内降温冷却,冷却温度为不高于16℃,冷却时间为20~40min,再在40~45℃温度条件干燥,得到连蕊茶花茶;该方法制作成本低,加工过程不用任何添加剂,得到的连蕊茶花茶本色保持较好,无焦黄色,茶多酚等营养成分损失较少,口感独特,没有茶叶的苦涩味道。
文档编号A23F3/34GKCN102406014 B发布类型授权 专利申请号CN 20111032533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4日
发明者倪穗, 应震 申请人:倪穗, 应震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专利引用 (4), 非专利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