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在超深复杂土层中仍能钻到设计深度的钻机的一种三角形旋喷桩合金钻头,它引进一种水气中心直射加球阀冲击技术对水路和气路进行改造,将平时一般水气由侧面喷射改成由斜向下喷出,同时在钻头侧面及头部加合金块,解决了旋喷桩钻头在超深的复杂土质中钻到一定深度后无法钻进及钻头容易被磨平及断裂的技术难题。
【专利说明】 三角锥形旋喷粧合金钻头
所属【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旋喷桩在钻孔施工过程中钻机的一种钻头,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普通钻头不能满足本工程的施工要求,所以本单位对钻头进行了研究和改良,改良后的钻头能满足在超深复杂土质中顺利钻孔的施工需要。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大幅展开,铁路、公路、机场、码头和高层建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及基坑止水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旋喷桩这项技术,它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速度快、节省材料、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许多基建领域被广泛采用。但随着旋喷桩成桩深度的增加,旋喷桩的施工难度会进一步增大,特别是在超深复杂地层中,普通的旋喷桩钻头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在施工的时候往往出现钻头钻到一定深度后无法钻进,钻头被磨平或断裂的情况。所以这大大限制了旋喷桩在超深复杂地层中的推广使用,由于考虑到本工程的基坑开挖深度、场地面积、周边环境等因素,另外的支护和止水方式都不适用,最后决定利用旋喷桩支护+止水是施工方式,但必须解决旋喷桩钻头在超深复杂地层中无法钻到设计深度和在钻进的时候钻头容易被磨平或断裂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旋喷桩钻头在超深复杂地层中无法钻到设计深度和在钻进的时候钻头容易被磨平或断裂的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钻头与水气冲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钻孔,同时在钻头的侧面及头部加合金块的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利用该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的钻机,在超深复杂土层中施工钻孔时,能成功的钻到按要求的成桩深度,并且保证钻头不被磨平及断裂。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三角锥形旋喷桩钻头引进一种水气中心直射加球阀冲击的技术对水路和气路进行改造,将平时一般水气由侧面喷射改成斜向下喷出,这样就在钻头钻进时水气由向下喷射形成一股破坏力极强的力对土体造成冲切破坏,由原来单一的靠钻头磨下去改为用钻头与水气冲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钻孔施工,这种钻孔方式有钻头容易钻进成孔的优点。同时本三角锥形旋喷桩钻头经冲床加工厂进行加工,在钻头侧面及头部加合金块,这样就可以避免钻头在钻进时碰到坚硬的物体时被磨平或断裂的情况。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旋喷桩在碰到超深复杂土层时可以顺利的达到设计成桩深度,克服了旋喷桩在超深复杂土层中成桩困难的技术难题。有助于旋喷桩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有利于地基处理和超深基坑的发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07]图1是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的侧视图。
[0008]图2是图1中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1-1的剖面图。
[0009]图中1.钻头合金块,2.钻头,3.钻身,4.管尖,5.外喷头,6.内喷头,7.内管,8.外管,9.外管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图1中的钻头合金块(I)、钻头(2)、钻身(3)组成了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图2中的管尖(4)、外喷头(5)、内喷头(6)、内管(7)、外管(8)、外管公接头(9)组成了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的内部结构。本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是一种二重喷头,二重喷头是实现浆气同轴喷射和钻进的装置。在喷头处设置两个浆气同轴喷射的喷嘴,气的喷嘴成环状,套在高压浆液喷嘴外面。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在钻进时高压水通过内管(7)从内喷头出)喷射出来冲切破坏土体,高压气体通过外管(8)从外喷头(5)环绕在高压水流的四周喷出,使高压水流喷的更远更具有破坏性。原来的外喷头(5)、内喷头(6)是设计在钻身上的,水气是由侧面喷出的,改进后的外喷头(5)、内喷头(6)是设计在钻头上的,水气由斜向下喷射出来冲切土体。同时在钻头(2)侧面及头部加合金块(I),这样就可以避免钻头在钻进时碰到坚硬的物体时被磨平或断裂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其特征性在于,引进一种水气中心直射加球阀冲击技术对水路和气路进行改造,由原来水气由侧面改为由斜向下喷出,这样在钻头钻进时水气向下喷出冲切破坏土体,使钻头在钻进时更容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锥形旋喷桩合金钻头,其特征:在钻头的侧面及头部加合金块使钻头在钻进时碰到坚硬的物体时不至于被磨平或断裂。
【文档编号】E21B10/60GK104420831SQ201310384074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7日
【发明者】张建华, 孙中盛, 施利斌 申请人:张建华, 孙中盛, 施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