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22  7

专利名称: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与燃气计量相关的管道阀门技术领域,涉及燃气表内置的电控式阀门,具体的说是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一种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燃气表因管道天然气为城市居民所普遍应用而被大量使用,其被设置在燃气管道分支末端,每一块燃气表对应一个单位用户。早期燃气表只具有计量燃气的功能,随着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在阀门领域的应用,早期燃气表逐渐被内置有电控式自动阀门(电控阀)的新一代燃气表取代。新一代燃气表除具有计量燃气使用量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电控阀控制燃气管道的通断。所述燃气表一般包括壳体、燃气计量装置、内置电控阀,所述内置电控阀一般包括电动机、减速齿轮组、阀体、阀杆及阀芯,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阀体具有两个气口,其中之一用于通过阀体接头与管接头连接,所述气口与阀体接头之间采用螺纹配合连接,两者之间由密封垫圈密封。在现有技术中,所述燃气表的电控阀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螺纹连接至少在如下三种情况下可能发生松动,进一步导致阀功能失效,燃气表计量失准。其一、在燃气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所述管接头固定于燃气表壳体上,然后将装配有阀体接头的阀体与所述管接头固定装配在一起,由于电控阀非圆柱形部件,现有燃气表壳体内无定位结构,装配过程中亦无专门定位装置,电控阀手工定位不准,且在装配中容易偏转,装配后,如电控阀不端正,需手持阀体扳转校正,如扳转校正的方向为右旋方向,且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摩擦力小于阀体接头与管接头之间摩擦力,则会松解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螺纹连接。其二、由于电控制的电动机较重且位于螺纹气口中轴线的一侧,当燃气表放置时,若电动机的重力对螺纹气口的中轴线所产生的力矩为右旋力矩,则会产生松解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螺纹连接的趋势。长期保持该状态,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热胀冷缩、腐蚀、振动),很可能发生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连接松动。其三、当燃气表需要远距离运输时,螺纹连接在长时间的颠簸振动下,很容易发生松脱。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连接结构进行了改进,以有效防止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连接松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所述燃气表包括壳体、燃气计量装置、内置电控阀,所述电控阀包括电动机、减速齿轮组、阀体、阀杆及阀芯,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阀体具有两个气口,其中之一用于通过阀体接头与管接头连接,所述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采用螺纹配合连接,两者之间由密封垫圈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接头与气口两者间设有防止螺纹连接松解的凸凹配合结构。所述的凸凹配合结构可以是阀体接头上设置凸结构,气口上设置与之配合的凹结构,或者反之,阀体接头上设置凹结构,气口上设置与之配合的凸结构。所述气口上设置的凸结构或凹结构,应该在阀体接头在螺纹装配过程中,其上凹结构或凸结构的行进路径上。所述凹结构可以为多个,周向均匀排布或沿螺纹锁紧的方向间距递减排布或分组沿螺纹锁紧的方向间距递减排布为佳。对应周向均匀排布的多个凹结构,所述凸结构可以与凹结构数目相等,并与之一一对应,也可以少于凹结构数目,或者只有一个,当凸结构数目少于凹结构时,如同样周向均匀排布,则凹结构的数目应该为凸结构数目的整数倍。对应或沿螺纹锁紧的方向间距递减排布或分组沿螺纹锁紧的方向间距递减排布的多个凹结构,所述凸结构的数目应为一个,或与凹结构组数相等且间距与各组凹结构起点或尾点间距相同。 所述的凸凹配合结构可以是卡榫配合榫槽的结构,例如,在所述阀体接头中部凸环相对于所述气口的侧面上设置卡榫结构,在所述气口的环形端面上开设对应所述卡榫的榫槽;也可以是凸棱配合凹棱的结构,例如,将阀体接头伸入阀体气口的部分中的一段外周面设计为多棱凸面,同时在气口内壁对应处设计一段与之相配合的内多凹棱面;还可以是波纹面配合波纹面结构。所述凸凹配合结构可以设置在阀体与阀体接头两者平行相对的平面上,比如,所述凸结构设置在所述阀体气口环形端面上,所述凹结构设置在所述阀体接头上与所述气口环形端面相对的凸台侧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内外相套的柱面上,比如,凸结构设置在阀体接头端部外圆周面上,凹结构设置在气口内壁靠近端面的内圆周面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体与阀体接头间设置防螺纹松脱的凸凹配合结构,实现了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相对锁紧,有效解决了燃气表的电控阀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螺纹连接可能发生松动的问题,提高了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螺纹连接的可靠性。

图I为常见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常见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燃气表内置电控阀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燃气表内置电控阀阀体与阀体接头防松脱凸凹配合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燃气表内置电控阀阀体上间距递减的凹结构布局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燃气表内置电控阀在内外相套的柱面上设置凸凹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燃气表内置的电控球阀为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方式。参照图1、2、3,常见电控球阀主要包括电动机6、减速齿轮组5、阀体4、阀杆8、和阀芯9五大结构组成,其中所述电动机6和减速齿轮组5分别设置在电动机箱2和齿轮箱I内。所述电动机6通过导线3与控制电路连接,并由控制电路控制其转、停以及转动方向。所述减速齿轮组5的高速端齿轮安装在电动机输出轴上,所述减速齿轮组5的低速端齿轮装配在阀杆8上。所述电动机6的转矩经过减速齿轮组逐级增加力臂后,以低转速形式传给阀杆8,由阀杆8带动阀芯9转动开、关阀门。所述阀体4具有两个气口,分别用于进气和出气,其中进气口 11通过螺纹连接一阀体接头10,所述阀体4与阀体接头10之间设有密封垫圈12。参照图4,所述进气口 11内壁设置内螺纹13,进气口 11的环形端面沿周向均匀设置十二个榫槽15。所述阀体接头左端外周面设置与内螺纹13配合的外螺纹14,阀体接头中部形成有一个环形凸台,该环形凸台与进气口端面相对的侧面上对周向对称设置两个楔形卡榫16,所述卡榫16的楔形尖端指向螺纹旋紧方向。楔形卡榫的特点在于,卡榫在螺纹旋紧的方向上可以由楔形而引导滑出榫槽,有利于减少卡榫对螺纹旋紧造成的阻碍。参照图5,该图展示的是多个榫槽的另一种布局方式,各榫槽非沿周向均匀设置,而是分两组,两组榫槽旋转180度重合,每组榫槽中各榫槽间距在螺纹旋紧的方向上递减。 榫槽间距递减排布的有利于减小卡榫对螺纹连接旋紧度的影响。参照图6,该图展示的是凸凹配合结构的另一种设置方式,在该例中,所述凸结构及凹结构未设置在阀体接头的中部形状凸台侧面和气口环形端面,而是设置在阀体接头端部外周面和气口内壁上,分别位于外螺纹后方和内螺纹前方。应该注意到的是,以上例举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而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内容绝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两个方案的指导下,所能做出的其它任何具体实施例,均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所述燃气表包括壳体、燃气计量装置、内置电控阀,所述电控阀包括电动机、减速齿轮组、阀体、阀杆及阀芯,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阀体具有两个气口,其中之一用于通过阀体接头与管接头连接,所述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采用螺纹配合连接,两者之间由密封垫圈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接头与气口两者间设有防止螺纹连接松解的凸凹配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接头上设置凸结构,气口上设置与之配合的凹结构,或者,阀体接头上设置凹结构,气口上设置与之配合的凸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口上设置的凸结构或凹结构,位于阀体接头在螺纹装配过程中,其上凹结构或凸结构的行进路径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结构、凹结构为多个,周向均匀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结构数目少于凹结构数目,所述凹结构数目为所述凸结构数目的整数倍。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结构为多个,沿螺纹锁紧的方向间距递减排布或分组沿螺纹锁紧的方向间距递减排布,所述凸结构的数目应为一个,或与凹结构组数相等且间距与各组凹结构起点或尾点间距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凹配合结构为卡榫配合榫槽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凹配合结构为凸棱配合凹棱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凹配合结构设置在阀体与阀体接头两者平行相对的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凹配合结构设置在内外相套的柱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与燃气计量相关的管道阀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燃气表内置电控阀的阀体与阀体接头的连接结构,所述电控阀阀体具有两个气口,其中之一用于通过阀体接头与管接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接头与气口两者间设有防止螺纹连接松解的凸凹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体与阀体接头间设置防螺纹松脱的凸凹配合结构,实现了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相对锁紧,有效解决了燃气表的电控阀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螺纹连接可能发生松动的问题,提高了阀体与阀体接头之间的螺纹连接的可靠性。
文档编号F16K51/00GK202493739SQ20122006637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7日
发明者阮迪荣 申请人:阮迪荣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