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它包括壳体、导管、手控阀门、电磁阀门、温控器、杆体和拉线,所述导管、手控阀门、电磁阀门和杆体内置于壳体内,导管的两端分别贯穿壳体壁设于壳体外,该导管中部设置有电磁阀门,电磁阀门通过导线与设置于壳体外的温控器电连接,所述手控阀门通过导管与电磁阀门并联,所述杆体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手控阀门的控制端,杆体另一端与拉线一端固定连接,拉线的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本实用新型发现火情可马上进行灭火控制,无需进行打开机器盖操作,节省黄金灭火时间,在着火的第一时间对前车盖内的发动机进行有效灭火,减少火情对车辆及车辆上人员的损害。
【专利说明】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设备,尤其涉及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车辆已经是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交通工具,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大国;每年,都有很多汽车因自然而报废,不但造成财产的损失,还会造成人员的伤害,汽车的火情必须要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如错过灭火的最佳时间,车辆就只能看着它被烧成一堆废铁。
[0003]目前,用于汽车的灭火装置主要是车载干粉灭火器,汽车的火情大多出现在发动机所在的位置,而发动机隐藏在机器盖内,一旦驾驶员发现机器盖内冒烟或出现火焰,其需要先搬动机器盖开关,然后打开机器盖,取出车载干粉灭火器对火情进行控制,然而,实践证明,火情往往在十几秒内可以控制,而驾驶员进行上述操作,需要一分钟时间,这时机器盖要不就发烫打不开,要不就是机器盖虽然打开,但火情已经很大,一瓶车载干粉灭火器不足以控制火情,只能等消防人员救助,但等来消防人员,汽车已经燃烧殆尽变味废铁;如何研制出一种发现火情可马上进行灭火控制,无需进行打开机器盖操作,节省黄金灭火时间的车载灭火装置,成为相关厂家的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发现火情可马上进行灭火控制,无需进行打开机器盖操作,节省黄金灭火时间,在着火的第一时间对前车盖内的发动机进行有效灭火,减少火情对车辆及车辆上人员的损害。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它包括壳体、导管、手控阀门、电磁阀门、温控器、杆体和拉线,所述导管、手控阀门、电磁阀门和杆体内置于壳体内,导管的两端分别贯穿壳体壁设于壳体外,该导管中部设置有电磁阀门,电磁阀门通过导线与设置于壳体外的温控器电连接,所述手控阀门通过导管与电磁阀门并联,所述杆体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手控阀门的控制端,杆体另一端与拉线一端固定连接,拉线的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电磁阀门的设置可以保证在汽车没人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火情,温控器根据机器盖内温度的变化自动控制电磁阀门开启,电磁阀门所在的管路可以喷射干粉进行灭火控制;手动阀门的设计,是保证有人位于车内时,看到机器盖冒烟,此时,温控器还未达到启动电磁阀门的临界温度,不能开启电磁阀门所在管路,就可手动拉动手控阀门,使干粉通过手控阀门所在的管路喷射进行灭火控制,两种管路结构设计都可实现在几秒内实现干粉喷射,增大了扑灭火情的可能性。
[0006]所述手控阀门是压力阀或者球阀。
[0007]所述压力阀的控制端与杆体的一端可转动连接,靠近压力阀控制端的杆体通过固定于壳体上的转轴与壳体可转动连接,杆体和转轴构成杠杆结构,该结构可让驾驶员根据火情的大小人为控制干粉喷射量的大小。[0008]所述壳体内靠近拉线端的杆体上方设置有杆体止回装置,该杆体止回装置包括止回挡片和弹簧,止回挡片通过固定于壳体内的销轴与壳体可转动连接,止回挡片与杆体相触接,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靠近杆体一端的止回挡片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壳体内壁突设的凸柱上,该凸柱设于止回挡片右侧的壳体上;该止回装置的设置,其目的是当拉线拉动杆体向下旋转,与杆体触接的止回挡片受弹簧的拉力作用,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止回挡片与杆体垂直接触时,会限制杆体的运动,驾驶员就可以不用呆在车里一直拉着拉线,而出车逃生或出车救火。
[0009]所述止回挡片和凸柱之间的壳体内壁上设有止回挡片限位柱,以限制止回挡片不会受弹簧拉力而过度旋转,无法支撑并限制杆体的位置,使灭火的干粉不能保持持续喷射。
[0010]所述设置于壳体外的导管入口端设置有高压手阀,以便火情消除后,灭火干粉还继续喷射,在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的止回挡片没有手动复位时,关闭高压手阀,节省灭火器的使用量。
[0011]本实用新型发现火情可马上进行灭火控制,无需进行打开机器盖操作,节省黄金灭火时间,在着火的第一时间对前车盖内的发动机进行有效灭火,减少火情对车辆及车辆上人员的损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温控器工作时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手动阀门工作时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参见图1所示,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它包括壳体1、导管2、手控阀门3、电磁阀门
4、温控器5、杆体6和拉线7,所述导管2、手控阀门3、电磁阀门4和杆体6内置于壳体I内,导管2的两端分别贯穿壳体I壁设于壳体I外,该导管2中部设置有电磁阀门4,电磁阀门4通过导线与设置于壳体I外的温控器5电连接,所述手控阀门3通过导管2与电磁阀门4并联,所述杆体6 —端可转动连接于手控阀门3的控制端,杆体6另一端与拉线7 —端固定连接,拉线7的另一端设置于壳体I外。
[0016]所述手控阀门3是压力阀。
[0017]所述压力阀的控制端与杆体6的一端可转动连接,靠近压力阀控制端的杆体6通过固定于壳体I上的转轴61与壳体I可转动连接,杆体6和转轴61构成杠杆结构。
[0018]所述壳体I内靠近拉线7端的杆体6上方设置有杆体止回装置8,该杆体止回装置8包括止回挡片81和弹簧82,止回挡片81通过固定于壳体I内的销轴811与壳体I可转动连接,止回挡片81与杆体6相触接,弹簧8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靠近杆体6 —端的止回挡片81上,弹簧82的另一端固定于壳体I内壁突设的凸柱11上,该凸柱11设于止回挡片81右侧的壳体I上。
[0019]所述止回挡片81和凸柱11之间的壳体I内壁上设有止回挡片限位柱12。
[0020]所述设置于壳体I外的导管2入口端设置有高压手阀9。
[0021]工作原理[0022]参见图2?图3所示,将干粉灭火器10与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壳体I外的导管2入口连接,拔除干粉灭火器的灭火栓,压下灭火器压柄,使灭火器处于导通状态,由于此时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的高压手阀9处于关闭状态,干粉灭火器内的物质不能喷射出,干粉灭火器和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放置于汽车的后备箱中(图中未示出);将长导管连接于壳体
I外的导管2出口端,长导管穿过车体内置于机器盖内(图中未示出),将温控器5也设置于机器盖内(图中未示出),电磁阀门4接通电源,将拉线7端部设置于驾驶员座位下(图中未示出),完成装置的安装;一旦在驾驶过程中机器盖内出现火情,驾驶员可马上拉动拉线7,控制手控阀门3开启,干粉灭火剂通过手控阀门3所在的导管2喷向机器盖内,扑灭货火源;在车辆停止状态没有人在车辆内时,如果机器盖内出现火情,温控器5感应临界温度,会启动电磁阀门4,干粉灭火剂由电磁阀门4所在的导管2喷向机器盖内,并由前车盖反射向发动机及其他车辆部件,由于机器盖内本身空隙有限,空气不多,再加上灭火器内的物质覆盖,火情会很快被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避免火势的漫延,保证了车上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减少车辆烧毁的损失。
[0023]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所述的实施例及图,只是本实用新型较好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只局限于本实用新型,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等近似、雷同者,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I)、导管(2)、手控阀门(3)、电磁阀门(4)、温控器(5)、杆体(6)和拉线(7),所述导管(2)、手控阀门(3)、电磁阀门(4)和杆体(6)内置于壳体(I)内,导管(2)的两端分别贯穿壳体(I)壁设于壳体(I)外,该导管(2)中部设置有电磁阀门(4),电磁阀门(4)通过导线与设置于壳体(I)外的温控器(5)电连接,所述手控阀门(3)通过导管(2)与电磁阀门(4)并联,所述杆体(6)—端可转动连接于手控阀门(3)的控制端,杆体(6)另一端与拉线(7)—端固定连接,拉线(7)的另一端设置于壳体(I)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控阀门(3)是压力阀或者球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阀的控制端与杆体(6)的一端可转动连接,靠近压力阀控制端的杆体(6)通过固定于壳体(I)上的转轴(61)与壳体(I)可转动连接,杆体(6 )和转轴(61)构成杠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内靠近拉线(7)端的杆体(6)上方设置有杆体止回装置(8),该杆体止回装置(8)包括止回挡片(81)和弹簧(82),止回挡片(81)通过固定于壳体(I)内的销轴(811)与壳体(I)可转动连接,止回挡片(81)与杆体(6)相触接,弹簧(8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靠近杆体(6)—端的止回挡片(81)上,弹簧(82)的另一端固定于壳体(I)内壁突设的凸柱(11)上,该凸柱(11)设于止回挡片(81)右侧的壳体(I)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挡片(81)和凸柱(11)之间的壳体(I)内壁上设有止回挡片限位柱(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于壳体(I)外的导管(2)入口端设置有高压手阀(9)。
【文档编号】A62C37/00GK203577213SQ201320724907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陈真 申请人: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