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降救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实用且可多人重复使用的缓降救生装置。该缓降救生装置包括链条、支架、曲轴、齿轮、连杆以及装有活塞的缸体,活塞的活塞杆穿过缸体的一端端壁,活塞杆与缸体的端壁之间为动密封,活塞将缸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曲轴和缸体均安装于支架上,齿轮固定安装在曲轴的一端;支架设有供链条穿过的链条框,齿轮与链条啮合;连杆的小头端通过活塞销与活塞的活塞杆连接,连杆的大头端通过连杆轴承与曲轴的连杆轴颈相连;所述缸体设有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管路,所述管路安装有阀门;所述支架还安装有一个电机及用于驱动所述电机的蓄电池,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直接或者通过传动机构与曲轴相连。
【专利说明】缓降救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救生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缓降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缓降救生装置是用于高空降运物品或人员的装置,可以用于救生,例如说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们可以利用缓降救生装置自行下落到地面。传统的缓降救生装置是利用钟表行走的原理制成的,其内部利用齿轮来实现缓降,但是该种缓降救生装置的下降速度难以控制,而且齿轮在长时间存放后,容易因为锈蚀等原因而工作不佳,影响缓降救生装置的正常使用。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当使用者利用目前的缓降救生装置下落逃生之后,该缓降救生装置无法自动上升给其他的人来用,因此必须给每个人配备一个缓降救生装置,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使得缓降救生装置难以普及应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实用且可多人重复使用的缓降救生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缓降救生装置包括链条、支架、曲轴、齿轮、连杆以及装有活塞的缸体,所述活塞的活塞杆穿过缸体的一端端壁,所述活塞杆与缸体的端壁之间为动密封,所述活塞将缸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曲轴和缸体均安装于支架上,齿轮固定安装在曲轴的一端;所述支架设有供链条穿过的链条框,所述齿轮与链条啮合;所述连杆的小头端通过活塞销与活塞的活塞杆连接,连杆的大头端通过连杆轴承与曲轴的连杆轴颈相连;所述缸体设有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管路,所述管路安装有阀门;所述支架还安装有一个电机及用于驱动所述电机的蓄电池,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直接或者通过传动机构与曲轴相连。
[0005]在使用时,首先将链条的自由端固定于高层建筑上,然后将使用者与支架绑定,当使用者从高处落下时,链条就会带动齿轮及曲轴转动,而曲轴转动时又会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做往复运动。链条框可以保证链条始终与齿轮相啮合。由于缸体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封闭有一定的气体,活塞做往复运动时就会周期性地压缩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气体,在此过程中必须克服气体的阻力,因此会阻碍活塞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阻碍了曲轴快速转动,从而降低了支架的下降速度,实现缓降的目的。由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封闭气体较多,可以为曲轴提供较大的阻力。
[0006]当使用者利用该缓降救生装置下落逃生之后,可以开启电机,使电机带动曲轴及齿轮反向转动,这样齿轮就会在链条的作用下带动缓降救生装置上升,实现缓降救生装置重复使用的目的。当然,为了减少蓄电池电能的消耗,最好在上升之前,将阀门开启到最大,以减少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气体对活塞的阻力。
[0007]另外,通过阀门可以改变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气体流通速度,这样必然会改变缸体内封闭气体对活塞往复运动的阻力,即改变支架的下降速度,这样就实现了调节下降速度的目的。
[0008]进一步地,所述链条框设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设有插销机构,打开插销机构,即可将活动门打开,从而将链条卡入链条框内,然后再关闭活动门,锁紧插销,避免链条脱出链条框。通过设计活动门,可以很方便地将链条卡入链条框或者从链条框中取出。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灌装有液体,由于液体的可压缩性远远弱于气体,因此可以为曲轴提供更大的阻力,从而实现缓降救生装置的低速下降。
[0010]进一步地,所述缸体的缸体壁安装有导向框架,所述链条穿过所述导向框架,这样可以对链条进行导向,减少下降过程中支架的晃动程度,而且可以减少链条缠绕在支架上的可能性。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设有挂钩,以便于使用者与支架的绑定。
[0012]进一步地,所述缸体的缸体壁设有散热片,以尽快将活塞往复运动时与缸体缸壁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散发掉,从而保证活塞与缸体缸壁之间的密封性能,提高缓降救生装置的可靠性。
[0013]本实用新型的缓降救生装置结构简单,相对于传统的齿轮原理的缓降救生装置更加耐用及可靠,而且缓降速度可调,多个使用者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缓降救生装置,使用非常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缓降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实施例1:
[001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缓降救生装置包括支架1、曲轴2、连杆3、装有活塞4的缸体5以及齿轮6、链条7,所述活塞4的活塞杆穿过缸体5的一端端壁,所述活塞杆与缸体5的端壁之间为动密封,所述活塞4将缸体5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 ;所述曲轴2、缸体5均安装于支架I上,所述齿轮6固定安装在曲轴2的一端,以使齿轮6与曲轴2同步转动;所述支架I设有供链条7穿过的链条框8,所述齿轮6与链条7啮合;所述连杆3的小头端通过活塞销9与活塞4的活塞杆连接,连杆3的大头端通过连杆轴承10与曲轴2的连杆轴颈相连;所述缸体5设有连通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的管路11,所述管路11安装有阀门12。
[0018]链条框8设有活动门81,所述活动门81设有插销机构82,打开插销机构82,即可将活动门81打开,从而将链条7卡入链条框8内,然后再关闭活动门81,锁紧插销,避免链条7脱出链条框8。通过设计活动门81,可以很方便地将链条7卡入链条框8或者从链条框8中取出。
[0019]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内灌装有液体,由于液体的可压缩性远远弱于气体,因此可以为曲轴2提供更大的阻力,从而实现缓降救生装置的低速下降。[0020]缸体5的缸体壁安装有导向框架13,所述链条7穿过所述导向框架13,这样可以对链条7进行导向,减少下降过程中支架I的晃动程度,而且可以减少链条7缠绕在支架I上的可能性。
[0021]支架I的底部设有挂钩14,以便于使用者与支架I的绑定。
[0022]缸体5的缸体壁设有散热片(在图中未画出散热片),以尽快将活塞4往复运动时与缸体5缸壁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散发掉,从而保证活塞4与缸体5缸壁之间的密封性能,提高缓降救生装置的可靠性。
[0023]所述支架I还安装有一个电机15及用于驱动所述电机15的蓄电池16,所述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联轴器17与曲轴2相连。
[0024]在使用时,首先将链条7的自由端固定于高层建筑上,然后将使用者与支架I绑定,当使用者从高处落下时,链条7就会带动齿轮6及曲轴2转动,而曲轴2转动时又会通过连杆3带动活塞4做往复运动。链条框8可以保证链条7始终与齿轮6相啮合。由于缸体5的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内均封闭有一定的液体,活塞4做往复运动时就会周期性地压缩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的液体,在此过程中必须克服液体的阻力,因此会阻碍活塞4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阻碍了曲轴2快速转动,从而降低了支架I的下降速度,实现缓降的目的。由于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内的封闭液体较多,可以为曲轴2提供较大的阻力。
[0025]另外,通过阀门12可以改变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之间的液体流通速度,这样必然会改变缸体5内封闭液体对活塞4往复运动的阻力,即改变支架I的下降速度,这样就实现了调节下降速度的目的。
[0026]当使用者利用该缓降救生装置下落逃生之后,可以开启电机15,使电机15带动曲轴2及齿轮6反向转动,这样齿轮6就会在链条7的作用下带动缓降救生装置上升,实现缓降救生装置重复使用的目的。当然,为了减少蓄电池16电能的消耗,最好在上升之前,将阀门12开启到最大,以减少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内的液体对活塞4的阻力。
[0027]如果使用者的体重较轻,可能会出现使用者的体重无法驱动缓降救生装置的曲轴2转动的情形,此时只要打开阀门12,使第一腔体51和第二腔体52之间的液体流通顺畅,即可正常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缓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链条、支架、曲轴、齿轮、连杆以及装有活塞的缸体,所述活塞的活塞杆穿过缸体的一端端壁,所述活塞杆与缸体的端壁之间为动密封,所述活塞将缸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曲轴和缸体均安装于支架上,齿轮固定安装在曲轴的一端;所述支架设有供链条穿过的链条框,所述齿轮与链条啮合;所述连杆的小头端通过活塞销与活塞的活塞杆连接,连杆的大头端通过连杆轴承与曲轴的连杆轴颈相连;所述缸体设有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管路,所述管路安装有阀门;所述支架还安装有一个电机及用于驱动所述电机的蓄电池,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直接或者通过传动机构与曲轴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框设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设有插销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灌装有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缓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的缸体壁安装有导向框架,所述链条穿过所述导向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的缸体壁设有散热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挂钩。
【文档编号】A62B1/10GK203750041SQ201320843470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0日
【发明者】陈洪灿 申请人:陈洪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