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抗震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7  59

专利名称:防震抗震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震抗震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是ー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而我国又是ー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以其不可预知性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08年,汶川地震带给人们的灾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为了減少地震伤亡,人们也开始采取了ー些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级别。但是汶川地震及日本的地震让人们发现仅依靠房子的抗震级别是没有保障的。另外,据报道,多数人在地震来临时因来不及逃生或无处躲避被倒塌的建筑物压死,还有部分人被深埋在倒塌的建筑物废墟下因断水缺粮得不到及时救援而失去生命。因此,在地震来临时,如何在短时间内使人员生命安全有些许的保障成为极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层出不穷的抗震救生装置,如抗生救生舱,抗生救生房,抗生救生柜等。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2309828A,此专利申请公开了ー种防震抗震救生柜,包括柜门、柜顶、柜底、四周侧板,其特征是柜门、 柜顶、柜底、四周侧板均由坚固的金属材料做成,四周侧板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后侧板上设置有透气孔,右侧板上设置有透气孔,左侧板上也设置有透气孔,柜门设置在前侧板上,柜门上设置有透气孔,柜内固定设置有兼作坐具的储物箱。此种结构的防震抗震救生柜,虽然能在地震来临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给人员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然而,我们知道,地震来临时,情况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当高层建筑倒塌时,即使人们躲到救生柜等类防震抗震救生装置中时,随着救生柜的高空坠落,救生柜的下落方式非常复杂,躲在里头的人员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翻滚,对人员就会产生极强的冲击力,轻者骨折,重者头部落地的,直接导致死亡。因此此类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在地震来临时对人员的生命安全的有效保护是十分有限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抗砸、抗摔,结构简单,当地震发生时即使房屋倒塌,也能使人身体始終保持头部向上臀部向下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得到进ー步保障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包括抗震外壳和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其特征在干所述的内设结构包括球形内壳体和球形外壳体,所述的球形外壳体与球形内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滚动体,球形外壳体与球形内壳体通过滚动体可任意相互转动,所述的球形内壳体的底部设有重力平衡块。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所述的抗震外壳上设有外门,在所述的内设结构上设有内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ー改进,在所述的外门上设置有锁紧装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抗震外壳包括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及弾性缓冲层,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及弹性缓冲层从外到内依次连接形成一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ー改进,所述的弹性缓冲层为气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ー改进,所述的球形内壳体内侧设有ー层弹性柔软层。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ー改进,在所述的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弾性缓冲层、球形外壳体、球形内壳体及弾性柔软层上分別设置有可保证球形内壳体内部与外界相通气的通气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ー改进,在所述的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弾性缓冲层、球形外壳体、球形内壳体及弾性柔软层上分別设置有通气凹槽,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弾性缓冲层、球形外壳体、球形内壳体及弾性柔软层上的通气孔通过通气凹槽相通。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ー改进,在所述的通气孔上设有粉尘过滤网。·[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包括抗震外壳和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内设结构包括球形内壳体和球形外壳体,球形外壳体与球形内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滚动体,球形外壳体与球形内壳体通过滚动体可任意相互转动,且在球形内壳体的底部设有重力平衡块。当发生地震,人员可快速躲进本实用新型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若地震中发生房屋倒塌,人员在防震抗震救生装置中一起随同倒塌的房屋下落并着地,在下落过程中,一旦产生翻滚,球形外壳体随抗震外壳作复杂翻滚,此时滚动体滚动,球形内壳体、弾性柔软层与人员在人员的自身重力及重力平衡块的作用下仍保持平衡状态,不会产生翻滚;当落地时,抗震外壳能抗压,抗砸,抗摔,抗击来自各方面的压,砸,摔,能有效弹性吸收和缓冲对该装置中的人员的冲击力,避免或减小强大的冲击カ对人的伤害,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下落着地时人员的头部向下,避免了对人员头部的致命撞击。本实用新型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不仅抗砸、抗摔,结构简单,且当地震发生时即使房屋倒塌,也能使人身体始終保持头部向上臀部向下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得到进ー步保障,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參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包括由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I、刚性抗压层2及弾性缓冲层3从外到内依次连接形成一体的抗震外壳和与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弾性缓冲层3可以是气囊,在抗震外壳上设有外门4,在所述的内设结构上设有内门5,外门4上还设置有锁紧装置,内设结构包括球形内壳体6和球形外壳体7,球形外壳体7与球形内壳体6之间设置有若干滚动体8,球形外壳体7与球形内壳体6通过滚动体8可任意相互转动,在球形内壳体6的底部设有重力平衡块9,在球形内壳体6内侧设有一层弹性柔软层10。在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I、刚性抗压层2、弾性缓冲层3、球形外壳体
7、球形内壳体6及弾性柔软层10上分別设置有可保证球形内壳体6内部与外界相通气的通气孔11和通气凹槽12,相邻的两个通气孔11通过通气凹槽12相连,从而保证球形内壳体6内的人员能正常呼吸。为了防止粉尘进入球形内壳体6中,可在通气孔11上设置粉尘过滤网(图上未示)。可在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内事先存放食物,水,药品,急救用品,保暖物品,防雨防水物品等日常用品,还可放置照明装置,通信装置,对讲机,呼救装置,收音机,电池,集便装置等。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可防护和保护余震对受困人员的伤害,受困人员可安全地在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内较长时间的等待救援。使用时如果发生地震,人来不及逃离房屋,人就可快速通过外门4及内门5进入球形内壳体6,坐或半躺于球形内壳体6内的弾性柔软层10上,然后将外门4和内门5关好。地震后如果房屋没有倒塌,人就可以马上从球形内壳体6中出来尽快逃离房屋,以防备过后的更大地震;如果地震中房屋倒塌,人就会在防震抗震救生装置的保护下同防震抗震救生装置一起随同倒塌的房屋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一旦产生翻滚,球形外壳体7随抗震外壳作复杂翻滚,此时滚动体8滚动,球形内壳体6、弾性柔软层10与人员在人员的自身重力及重力平衡块9的作用下仍保持平衡状态,不会产生翻滚;当落地时,抗震外壳能抗压, 力,避免或减小强大的冲击カ对人的伤害,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下落着地时人员的头部向下,避免了对人员头部的致命撞击。人员在整个受保护期间,可通过设置在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I、刚性抗压层2、弾性缓冲层3、球形外壳体7、球形内壳体6及弾性柔软层10上的通气孔11与外界通气,通气孔11上设置的粉尘过滤网可将外部粉尘过滤使之不能进入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内。由于相邻的两个通气孔11通过通气凹槽12相连,可避免小型杆状硬物意外从通气孔中直接插入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内对人造成伤害。本实用新型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不仅抗砸、抗摔,结构简单,且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能使人身体始終保持头部向上臀部向下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得到进ー步保障,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仅以上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包括抗震外壳和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设结构包括球形内壳体和球形外壳体,所述的球形外壳体与球形内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滚动体,球形外壳体与球形内壳体通过滚动体可任意相互转动,所述的球形内壳体的底部设有重力平衡块。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形内壳体内侧设有ー层弹性柔软层。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抗震外壳上设有外门,在所述的内设结构上设有内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外门上设置有锁紧装置。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震外壳包括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及弾性缓冲层,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及弾性缓冲层从外到内依次连接形成一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缓冲层为气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弾性缓冲层、球形外壳体、球形内壳体及弾性柔软层上分別设置有可保证球形内壳体内部与外界相通气的通气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弾性缓冲层、球形外壳体、球形内壳体及弾性柔软层上分別设置有通气凹槽,高強度高弾性保护层、刚性抗压层、弾性缓冲层、球形外壳体、球形内壳体及弾性柔软层上的通气孔通过通气凹槽相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通气孔上设有粉尘过滤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震抗震救生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包括抗震外壳和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内设结构包括球型内壳体和球型外壳体,球型外壳体与球型内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滚动体,球型外壳体与球型内壳体通过滚动体可任意相互转动,且在球型内壳体的底部设有重力平衡块。本实用新型的防震抗震救生装置,不仅抗砸、抗摔,结构简单,且当地震发生时即使房屋倒塌,也能使人身体始终保持头部向上臀部向下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文档编号A62B31/00GK202590202SQ201220282380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4日
发明者凌琦媛 申请人:凌琦媛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