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xiaoxiao2020-6-27  30

专利名称: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技术背景
作为图像记录装置,具有从头向纸等的介质喷出油墨而印刷图像的打印机。此外, 在打印机中,存在具有干燥部(加热部)的打印机,所述干燥部(加热部)通过对印刷有图像的介质进行加热,从而使被印刷于介质上的图像定影(例如,专利文献1)。
有时会在如下的贴纸上印刷图像,该贴纸中,印刷面的相反侧为粘合层的记录纸 (记录基材)与覆盖该粘合层的底纸(剥离基材)成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当水分从贴纸的粘合层蒸发而干燥时,粘合层的粘合力将降低。因此,在由于干燥部而使主体部内达到比较高的温度的打印机上使用贴纸的情况下,当水分从贴纸内的粘合层蒸发而干燥时,存在记录纸和底纸剥离的可能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125830号公报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主要发明为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 其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 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加湿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对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进行明确。


图1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2为表示打印机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3A和图IBB为用于对介质进行说明的图。
图4为用于对剥离现象进行说明的图。
图5A和图5B为用于对加湿单元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的记载,至少明确了以下的事项。
S卩,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加湿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输送部通过多个输送辊而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所述加湿部对所述介质的如下部位进行加湿,即,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的一个所述输送辊上的部位。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在容易引起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的状况下,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加湿部对所述介质的如下部位进行加湿,S卩,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交替不同的三个所述输送辊中的、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第二个所述输送辊上的部位。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无论对于被卷绕在哪个输送辊上的介质的部位,均能够同样地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加湿部从所述剥离基材侧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防止记录基材被过度加湿。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加湿部,对水进行加热而产生水蒸气,并通过该水蒸气而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并且,所述加热部的热源和所述加湿部对水进行加热的热源是被共用的。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实现成本降低以及省电化。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当所述输送部对所述介质的输送停止后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时,所述加湿部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在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的同时,防止记录基材被过度加湿。
此外,提供一种图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图像记录装置而在介质上记录图像,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具备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而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以及加湿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方法,能够在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的状态下记录图像。
关于打印机
以下,作为“图像记录装置”,以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为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框图。图2为,表示打印机1的概要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在作为介质的卷筒纸S(连续纸)上印刷图像。此外,打印机1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与计算机2连接,并且计算机2生成用于使打印机1印刷图像的印刷数据。另外,计算机2的功能也可以被内置于打印机1内。
控制器10为用于实施打印机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接口部11为用于在计算机2与打印机1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构件。CPU12为用于实施打印机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储存器13为用于确保对CPU12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和作业区域等的构件。CPU12通过单元控制电路14而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另外,检测器组80对打印机1内的状况进行监视,并且控制器10基于该检测结果而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
馈送单元20为向输送单元30馈送卷筒纸S的构件。馈送单元20具有卷轴21, 其上卷绕有卷筒纸S并以可旋转的方式对卷筒纸S进行支承;中继辊22,其用于卷绕从卷轴21放卷的卷筒纸S并向输送单元30进行引导。另外,馈送单元20位于打印机1的主体部1’的外部。
输送单元30 (相当于输送部)为,通过多个输送辊而沿着预先设定的输送路径对卷筒纸S进行输送的构件。输送单元30具有多个中继辊31a 31 j、可动辊32、固定辊 33、供给辊34、排出辊35。可动辊32和固定辊33被设置在馈送单元20和印刷区域之间, 供给辊34被设置在印刷区域的上游侧附近,排出辊35被设置在印刷区域的下游侧。通过卷筒纸S依次经由这些输送辊而进行移动,从而形成用于对卷筒纸S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
供给辊34和排出辊35分别由成对的辊构成,并且一个辊为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进行旋转的驱动辊(3如、3如),而另一个辊为与驱动辊联动而进行旋转的从动辊(34b、 35b)。当对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的图像的印刷结束时,通过供给辊34和排出辊35的旋转,从而使卷筒纸S中印刷有图像的部位从印刷区域中被排出,而卷筒纸S中尚未被印刷图像的新的部位被供给至印刷区域中。即,交替进行对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的印刷动作和卷筒纸S的输送动作。
可动辊32由第一可动辊3 和第二可动辊3 构成。而且,第一可动辊3 和第二可动辊32b的各个旋转轴的两端,以辊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安装在一对臂36上。臂36在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由此,随着臂36的移动,第一可动辊3 和第二可动辊32b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固定辊33被固定在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处。
通过一次输送动作,从而相当于印刷区域在X方向上的长度的卷筒纸S以预定的速度被输送。但是,有时会出现例如下述这种状况,即,在刚更换完卷筒纸S后卷筒纸S较重,从而来自馈送单元20 (卷轴21)的卷筒纸S的放卷会来不及。因此,事先将通过一次的输送动作而输送的量的卷筒纸S卷绕在可动辊32和固定辊33上以使其松弛。通过采用此种方式,在输送动作时来自馈送单元20的卷筒纸S的放卷发生延迟的情况下,可动辊32和臂36将抬起,从而事先松弛的卷筒纸S将被输送。其结果为,能够在预定的输送时间内将预定长度的卷筒纸S供给至印刷区域。
记录单元40 (相当于记录部)为,在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上印刷(记录)图像的构件,其具有滑架41和头42。滑架41在被引导轴(未图示)引导的同时,使头42在 X方向(卷筒纸S被输送的方向)和Y方向(卷筒纸S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头42为用于向卷筒纸S喷出油墨的构件,在头4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多个作为油墨喷出部的喷嘴。 通过头42与滑架41 一起在X方向和Y方向上进行移动且喷出油墨,从而在卷筒纸S上印刷二维的图像。
另外,位于印刷区域中的卷筒纸S从与印刷面相反侧的背面侧被支承在压印板51 的上表面上。此外,从喷嘴的油墨喷出方式可以为压电方式,也可以为热敏方式,其中,所述压电方式为,对驱动元件(压电元件)施加电压而使压力室膨胀、收缩,从而使油墨喷出的方式,所述热敏方式为,使用发热元件而使喷嘴内产生气泡,并通过该气泡而使油墨喷出的方式。
干燥单元50 (相当于加热部)为,用于使被印刷在卷筒纸S上的图像定影的构件。 即,干燥单元50为,用于使喷落在卷筒纸S上的油墨干燥的构件,其具有压印板51和干燥炉52。
在压印板51内部配置有多个加热器511(例如镍铬耐热合金线)。通过对加热器 511进行通电从而使压印板51的温度上升,进而使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的温度也上升。 其结果为,能够促进喷落在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上的油墨的干燥,从而能够抑制印刷图像上的油墨的洇散。另外,以遍布压印板51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而配置加热器511,以使热量均勻地传递在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上。
此外,在压印板51上设置有抽吸孔513,且在压印板51的下部设置有压力室512 和风扇514(轴流风扇)。当通过风扇514而对压力室512内部的空气进行抽吸时,压力室 512内部将成为负压状态,从而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将被抽吸孔513抽吸。其结果为,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被抽吸并吸附在压印板51的上表面上。通过此种方式,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被保持在预定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油墨滴喷落在正确的位置上。此外,即使卷筒纸S由于油墨滴的水分而发生了膨润,也能够将卷筒纸S保持于平坦的状态。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卷筒纸S进行静电吸附。
干燥炉52被设置在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下游侧,且干燥炉52内的空气处于高温。由此,能够使被供给至干燥炉52内的卷筒纸S上所印刷的图像定影在卷筒纸S上。 其结果为,即使收卷了印刷完成的卷筒纸S,也能够防止卷筒纸S的背面被油墨污染的情况,从而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印刷物。
收卷单元60为,用于收卷通过输送单元30而输送出的卷筒纸S (印刷完成的卷筒纸S)的构件。收卷单元60具有中继辊61,其卷绕并输送从中继辊31j输送过来的卷筒纸S ;收卷驱动轴62,其对卷筒纸S进行收卷。另外,收卷单元60位于打印机1的主体部1, 的外部。
加湿单元70 (相当于加湿部)为,用于对卷筒纸S进行加湿的构件。S卩,加湿单元 70为用于增加卷筒纸S的水分含量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利用加湿壁71来包围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卷筒纸S的部位,从而对其进行加湿。
剥离现象
图3A和图:3B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介质(所述的卷筒纸幻进行说明的图;图4为,用于对剥离现象进行说明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贴纸以作为记录图像的介质,所述贴纸具有记录纸(相当于记录基材),其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底纸(相当于剥离基材),其覆盖记录纸的粘合层。如图3B所示,记录纸和底纸能够剥离。另外,记录纸并不限定于纸,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等。在图2所示的打印机1 中,以记录纸(记录层)与头42对置、且底纸与压印板51接触的方式而设置贴纸。
另外,在打印机1的主体部1’内,为了使被印刷在贴纸上的图像定影,而设置有高温的压印板51 (例如45摄氏度)和干燥炉52 (例如75摄氏度)。受到压印板51和干燥炉 52的影响,从而打印机1的主体部1’内部为比较高的温度,并且比较干燥(例如,温度40 摄氏度、湿度-.30%).CN 102529440 A
因此,有可能出现在贴纸停留在高温的主体部1’内的期间内,水分从贴纸中蒸发从而导致贴纸干燥的现象。通常,当水分从构成贴纸的粘合层的粘合剂(被涂抹在记录纸上的粘合剂)中蒸发从而粘合材料干燥时,粘合剂的粘合力将降低。于是,有可能会出现在记录纸与底纸之间产生空气层,从而记录纸与底纸的一部分发生剥离的现象(以下,将此现象称为“剥离现象”)。
尤其是,当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在将压印板51或干燥炉52加热了的状态下使印刷停止较长的时间(例如1个小时以上)的情况下等,贴纸停留在高温的主体部1’内的时间越长,则从贴纸上蒸发的水分越多,从而越容易发生剥离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 (图幻中,贴纸被卷绕在多个输送辊上而在主体部 1’内被输送。在印刷动作中或维护动作中等贴纸不会被输送的期间内,在高温的主体部1’ 内将维持着贴纸的相同部位被卷绕在输送辊上的状态。即,在贴纸的相同部位被卷绕在输送辊上的状态下,水分从贴纸中蒸发。通常,当水分从记录纸或底纸中蒸发从而导致记录纸或底纸干燥时,记录纸或底纸将发生硬化。由此,当在贴纸的相同部位被卷绕在输送辊上的状态下水分从贴纸中蒸发时,不仅粘合层的粘合力将降低,而且在贴纸上将产生输送辊的卷绕皱痕。于是,将更容易发生剥离现象。
例如,当在高温的主体部1’内,维持贴纸如图4中的左图所示那样以底纸与输送辊R接触的方式而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时,贴纸上将产生以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且粘合层的粘合力将降低。其后,当贴纸如图4中的中央图所示那样以输送辊R与记录纸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从而贴纸向与产生皱痕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被弯曲时, 将发生如图4中的右图所示的剥离现象。
S卩,当在高温的主体部1’内,在以贴纸的一侧的面(底纸或记录纸)与输送辊R 接触的方式而使贴纸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后,再以贴纸的另一侧的面与输送辊R接触的方式而使贴纸于相反方向上被卷绕在输送辊上时,尤其容易发生剥离现象。换言之,在打印机1的主体部1’内,连续地设置在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贴纸的面交替不同的输送辊的部分处,尤其容易发生剥离现象。另外,连续地设置在输送路径上的输送辊是指,连续地卷绕贴纸的某部位的输送辊。
如此,当在贴纸上发生了剥离现象时,产品将成为次品。此外,位于印刷区域内的贴纸,通过压印板51而从底纸侧被抽吸并吸附。因此,当在位于印刷区域内的贴纸上发生了剥离现象时(即,在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上游侧,贴纸发生了剥离现象时),如图4 中的右图所示,记录纸的一部分将成为相对于底纸而向上方(向头42侧)隆起的状态。通常,头42的喷嘴面与介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较窄的间隔。因此,记录纸的隆起部分将与头42接触。于是,记录纸将被头42的喷嘴面污染,或者导致头42出现故障。此外,当在记录纸上产生隆起部分时,从头42喷出的油墨滴将不会喷落在正确的位置上,从而将导致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防止贴纸上的剥离现象的发生为目的。
加湿单元70
图5A和图5B为,用于对加湿单元70进行说明的图。图5A为,表示贴纸S(卷筒纸S)被加湿的情况的概要剖视图,图5B为,从侧面观察打印机1时的概要侧视图(在图2 所示的X方向上观察打印机1时的图)。另外,在图5B中,将贴纸S的一部分用粗线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为了防止图4所示的剥离现象,在设置有高温的压印板51或干燥炉52的主体部1’内,设置对贴纸S进行加湿的加湿单元70 (加湿部)。通过此方式,即使贴纸S内的水分在高温的主体部1’内蒸发,也能够通过加湿单元70而对贴纸 S进行加湿,从而能够补充贴纸S的水分含量。
通过此方式,能够在贴纸S停留在高温的主体部1,内的期间内防止贴纸S的干燥, 进而能够防止粘合剂的粘合力降低。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此外,由于即使维持着贴纸S的相同部位被卷绕在输送辊上的状态,也能够防止贴纸S的干燥,因此能够防止在贴纸S上产生输送辊的卷绕皱痕的情况。其结果为,即使贴纸S在输送时以底纸为内侧而被弯曲、或者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向相反方向被弯曲,也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70通过蒸气式对贴纸进行加湿。由此,如图5B所示,加湿单元70具有加湿壁71、加湿管72、风扇73、备有水的水箱74以及加热器75。当通过加热器75而对水箱74内的水进行加热时,将产生水蒸气。所产生的水蒸气通过风扇73而穿过加湿管72并向加湿壁71内扩散。其结果为,加湿壁71内的空气的湿度将大于主体部1’ 内的空气的湿度(加湿壁71外的空气的湿度)。由此,使被供给至加湿壁71上的贴纸S被加湿。
另外,为了防止水蒸气在加湿管72内液化(冷凝),优选使用隔热材料来包覆加湿管7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当压印板51或干燥炉52被加热时,加湿壁71内的空气常时是被加湿的。此外,水箱74内的水可以由用户定期地进行补充,也可以自动地被供々A 口 ο
此外,不仅在只对被加湿壁71包围的空气进行加湿的情况下,在采用对主体部1’ 内的全部空气进行加湿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对贴纸S进行加湿,从而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即,也可以不设置加湿壁71。但是,在主体部1’内存在多个金属零部件以及电气元件。因此,优选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加湿壁71而仅对被加湿壁71包围的空气进行加湿的方式。通过此方式,能够防止主体部1’内的空气的湿度变得过高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金属零部件的生锈以及水滴向电子元件的混入。
此外,也可以采用对印刷前的贴纸S进行加湿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 中,如图2所示,利用加湿壁71包围了位于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上游侧的固定辊33。 因此,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贴纸S的部位和其附近的部位被加湿。即,印刷前的贴纸S 被加湿。通过此方式,能够防止如图4的右图所示这种在压印板51上的贴纸S处记录纸隆起的现象,从而能够防止头42与贴纸S的接触以及油墨滴喷落位置的偏移。
此外,如上文所述,打印机1的主体部1’内的、被连续地设置在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贴纸S的面交替不同的输送辊的部分处,尤其容易发生剥离现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70对贴纸S中的如下部位进行加湿,即,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在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贴纸S的面交替不同的两个输送辊中的一个输送辊上的部位。
通过此方式,例如,当对贴纸S中的、被卷绕在前一个输送辊上的部位进行加湿时,能够防止维持于被卷绕在前一个输送辊上的状态下的、贴纸S中的部位产生卷绕皱痕。 因此,即使贴纸S通过下一个输送辊而向相反方向被弯曲,也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当对贴纸S中的、被卷绕在后一个输送辊上的部位进行加湿时,即使在维持于被卷绕在前一个输送辊上的状态下的、贴纸S中的部位产生了卷绕皱痕,贴纸S也可以在被卷绕在后一个输送辊上时被加湿。由此,由于记录纸或底纸将被软化从而贴纸S上产生的卷绕皱痕也将被缓解,因此,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如图2所示,在连续地设置于输送路径上的两个可动辊32以及固定辊33的部分处,第一可动辊3 所接触的介质的面(记录纸)、固定辊33所接触的介质的面(底纸)以及第二可动辊32b所接触的介质的面(记录纸)交替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70对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贴纸S的部位进行加湿。 通过此方式,即使在贴纸S经过两个可动辊32和固定混33时交替地向相反方向被弯曲,也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此外,也可以设定为,加湿单元70对贴纸S的如下部位进行加湿,即,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在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贴纸S的面交替不同的三个输送辊中的、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成为第二个的输送辊上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卷绕在两个可动辊32和固定辊33中从上游侧起成为第二个的固定辊33上的、贴纸S的部位被加湿。
通过此方式,即使在被卷绕于从上游侧起成为第一个的第一可动辊3 上的、贴纸S的部位处产生了卷绕皱痕,也会在被卷绕在后一个的固定辊33上时,使该部位被加湿从而使卷绕皱痕被缓和,从而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贴纸S的部位被加湿,因此不会产生卷绕皱痕,从而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被卷绕在成为第三个的第二可动辊32b上的、贴纸S的部位也在此之前刚被加湿,因此不会产生卷绕皱痕,从而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S卩,在通过对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的三个输送辊中的中间的输送辊上的、贴纸S 的部位进行加湿,从而对被卷绕在三个输送辊上的贴纸S的各个部位,均能够同样地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此外,优选为,如本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70这样,对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贴纸 S的部位进行加湿,而不是对被卷绕在可动辊32上的部位进行加湿。假设对被卷绕在可动辊32上的、贴纸S的部位进行加湿,则会成为例如包围可动辊32的加湿壁将随着可动辊32 的移动而进行移动的结构,或者根据可动辊32的可动范围而增大加湿壁的结构,从而装置结构会变得复杂。此外,当在加湿壁上设置较大的间隔,以使可动辊32可以从加湿壁进出时,水蒸气容易漏向主体部1’内,从而将无法切实地对加湿壁内的空气进行加湿。因此,通过对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贴纸S的部位进行加湿,从而能够简化加湿单元70的装置结构,而且能够切实地对加湿壁71内的空气进行加湿。
此外,优选为,加湿单元70从贴纸S的底纸侧(剥离基材侧)对贴纸S进行加湿。 例如,当如本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70这样进行蒸气式加湿时,水蒸气将被吹送到底纸上,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使加湿管72上的水蒸气的吹出口与底纸对置。
在对水系油墨进行吸收的记录纸中,水分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根据记录纸的种类有时水分吸收能力会比较小。因此,当使用水分吸收能力较小的记录纸时,尤其优选从底纸侧对贴纸S进行加湿。通过此方式,能够防止过分加湿记录纸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出现如下情况,即,以超出记录纸的水分吸收能力的形式而喷出油墨,从而使油墨洇散在印刷图像上,进而导致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情况。另外,即使在从底纸侧进行加湿时, 也由于加湿壁71的空气的湿度较大,因此不仅底纸被加湿,而且记录纸也被加湿。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70对水进行加热而产生水蒸气,并通过该水蒸气而对贴纸S进行加湿,而且,使图像定影在贴纸S上的干燥炉52 (加热部)的热源、和加湿单元70对水进行加热的热源是被共用的。通过此方式,能够减少打印机1的零部件的数量从而实现成本降低,且能够实现省电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将对水箱74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75(热源)设置在筐体M内。筐体M内的空气通过加热器75而被加热从而处于高温。因此,干燥炉52内的风扇53将筐体M内的加热空气,经由连通干燥炉52和筐体M的通气路55而吸入到干燥炉52内。其结果为,能够使干燥炉52内的空气成为高温,从而能够使被供给至干燥炉52中的贴纸S上所印刷的图像定影在贴纸S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采用了风扇53吸入的加热空气被吹送到贴纸S的印刷面上的结构,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使印刷图像定影在贴纸S上。
此外,通过在打印机1上设置加湿单元70而对贴纸S进行加湿,从而不仅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防止例如贴纸S在高温的压印板51上收缩的情况。其结果为, 能够防止压印板51上的贴纸S发生卷曲或折皱,且能够防止点的喷落位置偏移等。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70通过蒸气式而对贴纸S进行加湿,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雾状的水吹送到贴纸S上而对贴纸S进行加湿,还可以通过气化式或超音波式而对贴纸S进行加湿。
改变例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当压印板51或干燥炉52被加热时,加湿壁71 内的贴纸S是被常时加湿的。但是,在维护动作时等,贴纸S的相同部位停留在高温的主体部1’内时间越长,则越容易发生剥离现象。
因此,可以在输送单元30对贴纸S的输送停止后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时(S卩,在到达开始发生剥离现象的时间之前),使加湿单元70对贴纸S进行加湿。为此,优选采用如下方式,例如,控制器10通过计时器而对输送停止后的时间进行计时,且在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时,使加湿单元70进行动作。
通过此方式,能够在切实地防止剥离现象的同时,抑制加湿单元70的过度加湿。 通过抑制加湿单元70的过度加湿,从而例如能够实现省电化,且能够减少水箱74的水分补充次数。此外,还能够防止过度加湿水分吸收能力较小的介质而导致印刷图像洇散的情况。
此外,也可以在打印机1的主体部1’内设置湿度计,从而在主体部1’内的空气的湿度成为预定湿度以下时(即,在成为湿度小于等于开始发生剥离现象的湿度以下之前), 由加湿单元70对贴纸S进行加湿。此外,也可以对位于主体部1’内的贴纸的水分含量进行测量,从而在贴纸的水分含有量成为预定量以下时(即,在水分含有量成为开始发生剥离现象的水分含有量以下之前),由加湿单元70对贴纸S进行加湿。
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用加湿壁71包围固定辊33,从而使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贴纸S的部位和其附近的贴纸S的部位被加湿,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对贴纸S的其它部位进行加湿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对贴纸S的如下部位进行加湿,即, 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在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贴纸S的面交替不同的三个输送辊中、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成为第二个的输送辊(固定辊3 上的部位,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被卷绕在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成为第一个的输送辊(第一可动辊32a)上的、贴纸S的部位进行加湿。
在该情况下,通过充分地对贴纸S进行加湿,从而在被卷绕在成为第二个的固定辊33上的、贴纸S的部位上,和被卷绕在成为第三个的第二可动辊32b上的、贴纸S的部位上,也能够防止卷绕皱痕。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其他的实施方式
虽然本实施方式主要对图像记录装置进行了记载,但也包括对图像记录方法等的公开。此外,本实施方式是用于使本发明便于理解的方式,而并不是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的方式。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改良,且本发明显然包括其等效物。 特别是,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关于打印机
虽然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在使头42向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对位于印刷区域内的卷筒纸印刷图像的打印机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卷筒纸从被固定的头42的下方通过时印刷图像的打印机。此外,对图像进行记录的介质并不限定于卷筒纸,也可以是单页纸,并且还可以采用通过从喷嘴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从而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
此外,图像记录装置并不限定于打印机,还可以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例如,滤色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装置、气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特别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的、应用了喷墨技术的各种装置。此外,这些方法或制造方法也在应用范围的范畴内。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计算机;
10 控制器;11 接口部;12CPU ;
13存储器;14单元控制电路;20馈送单元;
21卷轴;22中继辊;30输送单元;31中继辊;32可动辊;33固定辊;
34供给辊;35排出辊;36臂;40记录单元;41滑架;42头;
50干燥单元;51压印板;511加热器;
512压力室;513抽吸孔;514风扇;52干燥炉;
53风扇力4筐体;55通气路;
60收卷单元;61中继辊;
62收卷驱动轴;70加湿单元;71加湿壁;72加湿管;
73风扇;74水箱;75加热器;
80检测器组。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 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 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 加湿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输送部通过多个输送辊而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所述加湿部对所述介质的如下部位进行加湿,即,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的一个所述输送辊上的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加湿部对所述介质的如下部位进行加湿,即,被卷绕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交替不同的三个所述输送辊中的、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第二个所述输送辊上的部位。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加湿部从所述剥离基材侧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加湿部对水进行加热以产生水蒸气,并通过该水蒸气而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并且,所述加热部的热源和所述加湿部对水进行加热的热源是被共用的。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输送部对所述介质的输送停止后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时,所述加湿部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7.一种图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图像记录装置而在介质上记录图像, 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具备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 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 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 加湿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其课题在于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所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加湿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加湿。
文档编号B41J15/04GK102529440SQ2011103972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0日
发明者加藤茂树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