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

xiaoxiao2020-6-23  157

专利名称: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药高分子超微球的制备方法,特别是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
现今临床上应用的药物,特别是抗肿瘤的药物,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其主要原因是药物对组织或器官的选择性低,分布广,即靶向性差,药物在对病理细胞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细胞的代谢也有影响,产生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
由于纳米粒子具有比一般粒子更小的体积,因此具有很多大粒子不具备的优点,其中之一是纳米粒子具有被动靶向性,不同粒径的粒子的被动靶向性有所不同,它们可分别分布于网状内皮系统(RES)、肝、肺、骨髓,尤其是小于50nm的粒子,可以通过血脑屏障(BBB),因此可以提高其对脑部组织的被动靶向性。同时,载药的纳米微粒可以避免药物丧失活性,有利于药物的贮藏和运输。
目前已有人用聚乳酸做药物载体制备纳米粒子,其方法有三种,溶剂挥发法、盐析法和溶剂/非溶剂法。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药物的聚乳酸微粒粒径为20~60nm,并且粒径分布窄的相关文献报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1~100重量份的脂溶性药物、1~175重量份的聚乳酸溶于10~150体积份丙酮或乙腈中,得溶液A;(2)将1~300重量份的表面活性剂溶于50~250体积份的缓冲溶液中,搅拌6~12小时,转速800~1400转/分,得溶液B;(3)在-20~30℃,将溶液A在转速800~14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球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0000~16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药物的聚乳酸超微球。
所述的脂溶性药物的重量份以2~50份为宜。
所述的脂溶性药物为卡氮芥、消炎痛、环孢菌素A、阿克拉霉素A、利福平、酮洛芬、他莫西芬、红霉素、阿苯达唑之一,也可以是其他的脂溶性药物。
所述的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100000。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普朗尼克或者是吐温80,也可以是其他的常见的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缓冲液的pH为2~9。
所述的缓冲液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盐酸溶液、醋酸钠-醋酸溶液、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溶液之一。
所述的搅拌是在磁力条件下搅拌。
所述的干燥为冷冻干燥。
利用本发明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可使聚乳酸超微载体的粒径达纳米级,即粒径范围在20~60nm,并且粒径分布窄。
本发明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在本方法中,由于缓冲溶液的加入,优化了乳化剂的乳化能力,以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制备出粒径小、粒径分布窄的载药聚乳酸超微球,以改善药物的体内分布及提高被动靶向性,尤其是提高对脑部组织的靶向性,减少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发明操作简单,在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系统的制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实施例2(1)将2mg的脂溶性药物利福平、1mg的聚乳酸溶于50ml丙酮中,得溶液A;(2)将20mg的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溶于50ml的氯化钠-盐酸缓冲溶液中,搅拌8小时,转速1000转/分,得溶液B;(3)在-10℃,将溶液A在转速10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1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冷冻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载球。
实施例3(1)将50mg的脂溶性药物阿苯达唑、50mg的聚乳酸溶于100ml乙腈中,得溶液A;(2)将100mg的表面活性剂吐温80溶于100ml的醋酸钠-醋酸缓冲溶液中,在磁力条件下搅拌10小时,转速1100转/分,得溶液B;(3)在0℃,将溶液A在转速11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在磁力条件下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2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冷冻干燥后得到药物的聚乳酸超微载体。
实施例4(1)将100mg的脂溶性药物酮洛芬、50mg的聚乳酸溶于100ml丙酮中,得溶液A;(2)将300mg的表面活性剂吐温80溶于100ml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中,搅拌12小时,转速1400转/分,得溶液B;(3)在10℃,将溶液A在转速14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6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冷冻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
实施例5(1)将80mg的脂溶性药物他莫西芬、40mg的聚乳酸溶于100ml丙酮中,得溶液A;(2)将250mg的表面活性剂吐温80溶于200ml的醋酸钠-醋酸缓冲溶液中,搅拌10小时,转速1300转/分,得溶液B;(3)在30℃,将溶液A在转速13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5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
实施例6(1)将1mg的脂溶性药物红霉素、50mg的聚乳酸溶于10ml乙腈中,得溶液A;(2)将1mg的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溶于70ml的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中,在磁力条件下搅拌10小时,转速1200转/分,得溶液B;(3)在15℃,将溶液A在转速12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在磁力条件下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2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
实施例7(1)将80mg的脂溶性药物消炎痛、25mg的聚乳酸溶于150ml丙酮中,得溶液A;(2)将220mg的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溶于170ml的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中,搅拌10小时,转速1200转/分,得溶液B;(3)在15℃,将溶液A在转速12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2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
实施例8(1)将80mg的脂溶性药物环孢菌素A、50mg的聚乳酸溶于150ml丙酮中,得溶液A;(2)将220mg的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溶于250ml的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中,搅拌10小时,转速1200转/分,得溶液B;(3)在-20℃,将溶液A在转速14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2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
实施例9(1)将80mg的脂溶性药物阿克拉霉素A、50mg的聚乳酸溶于150ml丙酮中,得溶液A;(2)将220mg的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溶于170ml的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中,搅拌10小时,转速1200转/分,得溶液B;(3)在15℃,将溶液A在转速12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2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
各实施例制备的产物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光学公司JEM-100C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放大倍率为10~19万倍,可见平均粒径大小为20~60nm左右,且粒径分布较窄。
权利要求
1.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1)将1~100重量份的脂溶性药物、1~175重量份的聚乳酸溶于10~150体积份丙酮或乙腈中,得溶液A;(2)将1~300重量份的表面活性剂溶于50~250体积份的缓冲溶液中,搅拌6~12小时,转速800~1400转/分,得溶液B;(3)在-20~30℃,将溶液A在转速800~1400转/分的搅拌下快速注入溶液B中并继续搅拌至超微球固化为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0000~16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溶性药物的重量份为2~5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溶性药物为卡氮芥、消炎痛、环孢菌素A、阿克拉霉素A、利福平、酮洛芬、他莫西芬、红霉素、阿苯达唑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100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普朗尼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液在的pH为2~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液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盐酸溶液、醋酸钠-醋酸溶液、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溶液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是在磁力条件下搅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为冷冻干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1~100重量份的脂溶性药物、1~175重量份的聚乳酸溶于10~150体积份丙酮中,得溶液A;(2)将1~300重量份的表面活性剂溶于50~250体积份的缓冲溶液中,搅拌6~12小时,转速800~1400转/分,得溶液B;(3)在-20~30℃,将溶液A在转速800~1400转/分,搅拌下注入溶液B继续搅拌至超微载体固化止;(4)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10000~16000转/分离心分离、水洗、干燥后得到载药聚乳酸超微球,本发明可使载药聚乳酸超微球的粒径达100nm以下,粒径分布窄,改善药物的被动靶向性,减少副作用,提高药效。
文档编号A61K47/34GK1457886SQ0313000
公开日2003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6日
发明者原续波, 常津, 卢剑, 郭艳霜, 刘小燕 申请人:天津大学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