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滴丸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3  117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滴丸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制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滴丸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脉络宁注射液仅局限于医疗机构内专业人员操作使用;脉络宁口服液单次服用剂量较大,且需加入矫味剂和增溶剂,运输及携带均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或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滴丸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措施来实现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滴丸的制备工艺,所用重量份的原料药为牛膝1~4份、玄参1~4份、石斛1~4份、金银花1~4份,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4味药材加4~8倍水浸泡0.5~3小时,煎煮1~3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80℃时的相对密度为1.10~1.20,6000~10000rpm离心,得上清液;b.将上清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流速为每小时1~4倍树脂床体积,用水洗涤树脂柱,再用50~80%乙醇洗脱,流速为每小时2~6倍树脂床体积,收集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0~1.40;c.干燥,粉碎,过80~100目筛,得干浸膏粉,加水混合,得混合物;d.将混合物加入热融的基质中,搅拌混合,溶解,80~90℃保温0.5~2小时,从3~5cm高处滴入5~15℃的冷凝液中,滴头内径为1.8~4.0mm,滴头外径为2.2~4.5mm,滴速为30~50滴/分,收集滴丸,吸去表面的冷凝液,即得成品。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下列措施来实现所述制备工艺的步骤b中选用的大孔树脂型号可以是AB-8、NKA-9或D-101。
所述制备工艺的步骤c、d中干浸膏粉、水、基质的重量比为0.5~1.5∶0.2~0.5∶1.5~3.5。
所述制备工艺的步骤d中所述的基质为聚乙二醇6000或其与聚乙二醇4000的混合基质。
所述制备工艺的步骤d中药液温度优选90℃,滴入高度优选4cm,冷凝液优选10℃的二甲硅油,滴头内径优选为2.8mm,滴头外径优选为3.2mm,滴速优选为40滴/分。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克服了中药传统工艺的不足,利用大孔树脂纯化、除杂,制备的滴丸质量稳定,易于保存,含有的有效部位纯度较高,提高了有效成分含量,起效快,疗效增强,服用剂量小,既可口服又可舌下含服,运输及携带方便。
具体实施例方式
通过下列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取牛膝18.5g、玄参18.5g、石斛18.5g、金银花18.5g,加6倍量水浸泡2.0小时,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80℃时的相对密度为1.16,6000rpm离心,得上清液;将上清液通过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柱,流速为每小时2倍树脂床体积,用水洗涤树脂柱至颜色清淡,再用70%乙醇洗脱,流速为每小时4倍树脂床体积,当乙醇洗脱液经薄层检查未检出肉桂酸斑点时结束洗脱,合并乙醇洗脱液,减压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0,70℃减压干燥,粉碎,过80目筛,得干浸膏粉;按干浸膏粉∶水∶聚乙二醇6000(重量比)为1∶0.3∶2的比例,先将干浸膏粉加水混合,得混合物,再将混合物加入热融的聚乙二醇6000中,搅拌混合,溶解,90℃保温1小时,从4cm高处滴入10℃的二甲硅油中,滴头内径为2.8mm,滴头外径为3.2mm,滴速为40滴/分,收集滴丸,吸去表面的二甲硅油,即得成品。
实施例2取牛膝15g、玄参30g、石斛15g、金银花30g,加6倍量水浸泡2.0小时,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80℃时的相对密度为1.15,6000rpm离心,得上清液;将上清液通过NKA-9型大孔吸附树脂柱,流速为每小时2倍树脂床体积,用水洗涤树脂柱至颜色清淡,再用70%乙醇洗脱,流速为每小时4倍树脂床体积,当乙醇洗脱液经薄层检查未检出肉桂酸斑点时结束洗脱,合并乙醇洗脱液,减压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0,70℃减压干燥,粉碎过80目筛,得干浸膏粉;取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按重量比为7∶3的比例制备混合基质,按干浸膏粉∶水∶混合基质(重量比)为1∶0.25∶2的比例,先将干浸膏粉加水混合,得混合物,再将混合物加入热融的混合基质中,搅拌混合,溶解,90℃保温1小时,从4cm高处滴入10℃的二甲硅油中,滴头内径为2.8mm,滴头外径为3.2mm,滴速为40滴/分,收集滴丸,吸去表面的二甲硅油,即得成品。
实施例3按本发明制备的中药滴丸的药效学试验本药效学试验中所用的滴丸均按实施例1制备。
一、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的保护作用实验方法取SD雄性大鼠108只,体重250~350克,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以上两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脉络宁口服液组(32g生药/kg)、本滴丸低剂量组(8g生药/kg)、本滴丸中剂量组(16g生药/kg)、本滴丸高剂量组(32g生药/kg),动物分2批,第一批每组10只,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检测脑梗塞率、脑含水量及脑指数,第二批每组8只,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并进行组织学检查。
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用高频小电刀电凝嗅束内1mm至大脑下静脉之间的一段大脑中动脉(MCA)4~6秒,缝合回笼饲养,并进行指标观测。各组在术前24小时、术后24小时各灌胃给药一次,末次给药24小时后断头取脑,肉眼进一步确证MCA已烧断,选脑实质无损害者,将脑置冷生理盐水(2~3℃)中10分钟,去除嗅球、小脑和低位脑干后,冠状切四刀,切成五片。第一刀在脑前极与视交叉边线中间;第二刀在视交叉部位;第三刀在漏斗柄部位;第四刀在漏斗柄与后叶尾极之间。然后迅速将脑片置5ml含有1%红四氮唑的磷酸缓冲溶液中,避光温孵30分钟,每隔7~8分钟翻动一次,经染色后,正常脑组织呈玫瑰红色,而梗塞组织呈白色,且界限分明。
观察指标及实验结果1、局灶性脑缺血行为学评分待MCA术后大鼠麻醉清醒,进行行为学评分。方法为在MCA术后4小时及24小时进行行为学评分。结果见表1。
2、红四氮唑染色测量脑梗塞面积分离并称重梗塞区域,求出梗塞区重量占脑重的百分比,即脑梗塞率。结果见表1。
3、测定脑指数及脑含水量
MCA术后24小时断头取脑,称湿重;106℃烘干至恒重,按下列公式计算脑指数和脑含水量。
脑指数=脑湿重(g)/体重(100g)脑含水量(%)=(脑湿重-脑干重)/脑湿重×100%。结果见表2。
4、组织学检查MCA术后24小时断头取脑,冠状切一刀,切成二片,前片置10%甲醛溶液中固定,切片并镜检脑缺血的病理改变。结果见表3。
5、对脑匀浆SOD、MDA及NOS的影响MCA术后24小时断头取脑,冠状切一刀,切成二片,后片取固定位置脑片匀浆,测SOD活性(化学发光法)、MDA(比色法)含量及NOS活性。结果见表4。
表1本滴丸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梗塞率的影响(n=10,x±SD)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脉络宁口服液组比较,▲P<0.05。
表2本滴丸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的影响(n=10,x±SD)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脉络宁口服液组比较,▲P<0.05。
表3本滴丸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脑组织病变的改善作用(n=8)


采用秩和检验,与模型组比较。
表4本滴丸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脑匀浆SOD活性、MDA含量及NOS活性的影响(n=8,x±SD)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脉络宁口服液组比较,▲P<0.05。
结果分析1、本滴丸中、高剂量组动物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表明本滴丸能降低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高剂量组的效果明显优于脉络宁口服液组。
2、本滴丸中、高剂量组动物的脑梗塞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降低脑梗塞率的作用明显优于脉络宁口服液组。
3、本滴丸中、高剂量组动物的脑指数及脑含水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对脑含水量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脉络宁口服液组。
4、本滴丸中、高剂量组对动物神经细胞变性有明显改善作用,高剂量组也能明显改善软化灶,但各剂量组对神经细胞坏死均无明显改善作用。
5、本滴丸中、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NOS活性,在提高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方面本滴丸高剂量组明显优于脉络宁口服液组。
二、对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实验方法及结果取ICR小鼠60只,雌雄兼用,体重18~22g,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脉络宁口服液组、本滴丸低、中、高剂量组。各组均通过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天,末次给药24小时后,两端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神经)后中间剪断。记录小鼠的呼吸维持时间。结果见表5。
表5本滴丸对小鼠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n=12,x±SD)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脉络宁口服液组比较,▲P<0.05。
结果分析本滴丸3个剂量组均能延长急性脑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相同剂量下与脉络宁口服液比较有显著差异。
三、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取SD雄性大鼠50只,体重250~350g,随机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脉络宁口服液组、本滴丸低、中、高剂量组。各组均通过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天,末次给药24小时后,手术分离右颈总动脉及左颈外静脉,取3段聚乙烯管,其中两段管内径为1mm,长约6cm,中间段管内径为2mm,长约6.5cm。在三段管的中段放入一根长约5cm的4号手术线。用充满肝素(50单位/ml)生理盐水的聚乙烯管的一端插入左颈外静脉,再将聚乙烯管的另一端插入右颈总动脉,开放血流,15分钟后中断血流,迅速取出手术线称重,血栓湿重为总重量减去手术线重。再将血栓充分干燥(60℃,24h),称重。结果见表6。
表6本滴丸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干、湿重的影响(n=10,x±SD)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与脉络宁口服液组比较,▲P<0.05。
结果分析本滴丸3个剂量组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均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高剂量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优于脉络宁口服液组。
四、对大鼠血瘀证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实验方法
取SD雄性大鼠60只,体重350~450g,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以上两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脉络宁口服液组、本滴丸低、中、高剂量组,各组均通过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天,于第6次给药后,除对照组外,各组动物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8ml/kg共2次,间隔4h,在第二次注射肾上腺素前,将大鼠置于冰水中浸泡5分钟,造成血瘀证模型。禁食24h后,手术前4h再灌胃给药一次。颈总动脉插管放血,用3.8%的枸椽酸钠或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500u/ml)按1∶9抗凝,检测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
观察指标及实验结果1、将3.8%的枸椽酸钠抗凝的血液以800r/min离心10分钟,取富血小板血浆,剩余部分以3000r/min离心,取贫血小板血浆,利用LG-PABER型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分析仪记录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见表7。
2、将肝素抗凝的血液用LG-R-190型红细胞变形/聚集能力测定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红细胞聚集能力。结果见表8。将肝素抗凝的血液用LG-R-80系列血液粘度仪测定全血粘度,全血粘度测试完毕后,剩余血样以3000r/min离心进行血浆粘度测试。结果见表9。
3、将3.8%的枸椽酸钠抗凝的血液以3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贫血小板血浆,利用LG-PABER型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见表10。
4、大鼠眼眶取血,测定各组动物血小板总数及血沉。结果见表7。
表7本滴丸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小板总数、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沉的影响(n=10,x±SD)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表8本滴丸对血瘀证模型大鼠红细胞变形及聚集能力的影响(n=10,x±SD)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表9本滴丸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粘度的影响(n=8,x±SD)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表10本滴丸对血瘀证模型大鼠APTT和FIB的影响(n=10,x±SD)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脉络宁口服液组比较,▲P<0.05。
结果分析本滴丸能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降低全血粘度(中切、低切)与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延长血瘀证大鼠的APTT、FIB时间,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在延长APTT方面本滴丸高剂量组明显优于脉络宁口服液组。
五、对麻醉犬脑循环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家犬25只,体重7~11k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脉络宁口服液组、本滴丸低、中、高剂量组。动物麻醉后作腹腔切口取出十二指肠供给药用。手术分离股动脉,插入动脉插管以测定动脉血压;分离椎动脉,在椎动脉放置适宜内径的电磁血流量计探头,测量椎动脉血流量;分离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在颈外动脉进入颅内之前将其结扎,在颈总动脉放置适宜内径的电磁血流量计探头,此时测得的颈总动脉血流量即为颈内动脉血流量。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取出全脑称重,将全脑重量除以2得一侧脑重。按下列公式计算脑血流量(ICF)和脑血管阻力(ICR)。结果见表11和表12。
脑血流量(ml/100g·min)=(颈内动脉血流量(ml/min)+椎动脉血流量(ml/min))×100(g)/一侧脑重(g)。
脑血管阻力(kPa·100g·min/ml)=平均动脉压(kPa)/脑血流量(ml/100g·min)。
表11本滴丸对麻醉犬脑血管阻力(ICR)的影响(n=5,x±SD)

与给药前比较,*P<0.05,**P<0.01。
表12本滴丸对麻醉犬脑血流量(ICF)的影响(n=5,x±SD)

与给药前比较,*P<0.05,**P<0.01。
结果分析本滴丸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麻醉犬脑血管阻力,低、中剂量组则未见明显影响;中、高剂量组能增加麻醉犬的脑血流量,但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影响。
六、小结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能降低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梗塞率,降低脑指数及脑含水量,改善脑组织病理状态,降低MDA含量和NOS活性,提高SOD活性,延长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致不完全性脑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降低麻醉犬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及干重,改善急性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本发明在降低脑梗塞率及脑含水量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脉络宁口服液。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滴丸的制备工艺,所用重量份的原料药为牛膝1~4份、玄参1~4份、石斛1~4份、金银花1~4份,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将4味药材加4~8倍水浸泡0.5~3小时,煎煮1~3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80℃时的相对密度为1.10~1.20,6000~10000rpm离心,得上清液;b.将上清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流速为每小时1~4倍树脂床体积,用水洗涤树脂柱,再用50~80%乙醇洗脱,流速为每小时2~6倍树脂床体积,收集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0~1.40;c.干燥,粉碎,过80~100目筛,得干浸膏粉,加水混合,得混合物;d.将混合物加入热融的基质中,搅拌混合,溶解,80~90℃保温0.5~2小时,从3~5cm高处滴入5~15℃的冷凝液中,滴头内径为1.8~4.0mm,滴头外径为2.2~4.5mm,滴速为30~50滴/分,收集滴丸,吸去表面的冷凝液,即得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选用的大孔树脂型号可以是AB-8、NKA-9或D-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d中干浸膏粉、水、基质的重量比为0.5~1.5∶0.2~0.5∶1.5~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所述的基质为聚乙二醇6000或其与聚乙二醇4000的混合基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药液温度优选90℃,滴入高度优选4cm,冷凝液优选10℃的二甲硅油,滴头内径优选为2.8mm,滴头外径优选为3.2mm,滴速优选为40滴/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或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滴丸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包括水提、离心、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浓缩干燥、加入热融的基质滴制成滴丸。该工艺克服了中药传统工艺的不足,制备的滴丸质量稳定,易于保存,含有的有效部位纯度较高,提高了有效成分含量,起效快,疗效增强,服用剂量小,既可口服又可舌下含服,运输及携带方便。
文档编号A61K9/20GK1491689SQ03131739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5日
发明者王兴旺, 徐向阳, 孙晔, 张蕙, 张庆晓, 万辉, 张 杰, 陈钟, 陈希, 倪洁, 夏云, 谢俊, 田丽娟, 张春来 申请人: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