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及其提取工艺、成型工艺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3  111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及其提取工艺、成型工艺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确切地说是一种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颈椎病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等症的中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们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并出现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神经性障碍。我国精神疾病分类保留有神经衰弱这一诊断,并制定了诊断标准,使临床诊断规范化。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于中医“不寐”“眩晕”“心悸”“郁证”等范畴之中。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介绍,全球约有1/3的成年人受到失眠、健忘、眩晕等症的折磨。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成药有刺五加片、脑灵素、健脑丸、养血安神片等,但普遍起效慢,疗效差,治愈率较低,而西药在安全性和依赖性方面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效快、疗效好、治愈率高、使用安全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
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原料药物组成,其重量组份为天麻 400~900太子参(人参、红参、党参、西洋参) 160~360五味子 80~180 麦 冬 160~360其较佳的重量组份为天麻 600 太子参(人参、红参、党参、西洋参) 240
五味子 120麦 冬240上述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1)称取天麻、五味子粉碎成粗粉,加乙醇浸泡,加乙醇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浸膏;(2)称取麦冬、太子参粉碎成碎片,加水煮煎多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并醇沉,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浸膏;(3)将上述浸膏减压干燥至干膏;上述方法中,取天麻、五味子粗粉用70%乙醇浸泡、渗漉,收集12~16倍量的渗漉液,麦冬、太子参碎片用8~12倍量的水煮煎1~3次,每次1小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在50℃下约为1.15,并醇沉至含醇量为70%,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浸膏,70℃减压干燥至干膏。
上述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将干膏粉碎成细粉,加适量淀粉、二氧化硅混合物,喷入5%聚丙烯酸IV树脂的乙醇液,包衣,干燥,过筛,灭菌,装入胶囊。
上述方法中(1)淀粉、二氧化硅和聚丙烯酸树脂的重量比例为1∶0.8~1.2∶0.06~0.09;(2)淀粉、二氧化硅和聚丙烯酸树脂的重量和为干粉的0.2~0.3倍;其制成剂型可以是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糖浆剂。
该中药适用于神经衰弱、高血压、颈椎病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症状。
本发明中所述的倍量是指体积(L)和重量(Kg)的比,各物质的浓度单位为国标单位,5%聚丙烯酸树脂的乙醇液是指5克聚丙烯酸树脂在100ml乙醇中的产物。
本发明中采用的聚丙烯酸IV树脂是良好的成膜材料,在装胶囊前用适量的聚丙烯酸IV树脂拌匀,干燥,可以提高胶囊内容物的抗湿能力,同时增加了内容物的流动性,便于机械化包装。
本发明的中药是在祖国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神经衰弱的患者多气阴两虚的病理变化,经反复研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精选四味中草药,配方科学、合理,要而不繁,其中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等症;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多梦等症;太子参补气生津,麦冬清心除烦,养阴生津,四药合奏健脑安神益气养阴之效,契合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的病因病机,全方具有益气养阴,平肝安神的功能,主治气阴两虚兼肝风内动之神经衰弱,证见失眠、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症状,颇获良效。
本发明进行了药效学研究,急性毒性实验和长期毒性实验,证明本发明药品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
药效学研究1、心气虚模型小鼠应用本发明中药颐脑胶囊后,对悬挂引起的紧张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睡眠时间延长;肌张力增加、站立时间延长;采用水迷宫法测得记忆力增加;常压下耐缺氧时间延长;使心气虚小鼠心率恢复;2、正常小鼠应用颐脑胶囊后,对强迫游泳法和悬挂法引起的紧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使小鼠的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对免疫功能明显的提高,使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活性明显增加,小鼠血清深血素显著升高;3、对神经内分泌型高血压模型大鼠的高血压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心率明显恢复;睡眠时间显著延长,与戊巴比妥钠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用水迷宫法试验可见,使模型大鼠的记忆力增加,在迷宫中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用断头法试验可见,颐脑胶囊使大鼠断头后的张嘴时间明显延长。总之,颐脑胶囊对病理状态及正常大、小鼠有明显的镇静安神、降低病理状态时的血压,还能提高正常小鼠的免疫功能。故有健脑、益气和安神的功效。
急性毒性实验本发明中药颐脑胶囊的小鼠口服最大给药量为240g生药/kg,,按公斤体重计算,相当于成人日用量10.8g的1333倍,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171倍;腹腔给药测得其LD50为42.427生药/kg,其95%可信限为37.217~48.717g生药/kg。说明颐脑胶囊口服毒性低,临床应用较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本发明中药颐脑胶囊对小鼠按7.78、21.30和58.32g生药/kg(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量10.8g生药的8、22和60倍,按公斤体重计算,相当于43、118、和324倍)连续用药12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2周后,结果表明颐脑胶囊对大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除个别指标外)。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2周及停药2周后,大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颐脑胶囊大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与同类中成药相比,本发中药疗效好,服用量小,治愈率高,且起效快,无毒副作用,为广大的神经衰弱患者提供了一个优选的选择。
患者服用方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的重量组份为天 麻 7200克 太子参 2880克五味子 1440克 麦 冬 2880克制备的方法为1、按上述重量称取天麻、五味子粉碎成粗粉,用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选用含醇量70%的乙醇作溶剂,先浸泡,再进行渗漉,收集12倍量的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得药液;2、按上述重量称取麦冬、太子参粉碎成碎片,加水煮煎三次,每次1小时,加水量为麦冬、太子参重量的10倍,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50℃),加乙醇使含醇量70%,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得药液;3、将上述两药液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至干膏;4、将干膏粉碎成细粉,加适量辅料,选用淀粉300克、二氧化硅300克作为填充剂,选用聚丙烯酸IV号树脂24克配成5%的乙醇液为成膜材料,将其混匀、干燥、灭菌、包衣、装入胶囊,制成12000粒颐脑胶囊。
本发明的各组份的重量配方也可以是天 麻 400~900太子参(人参、红参、党参、西洋参) 160~360五味子 80~180 麦 冬160~360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原料药物组成,其重量组份为天 麻400~900 太子参(人参、红参、党参、西洋参) 160~360五味子80~180麦 冬160~3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重量组份为天 麻600太子参(人参、红参、党参、西洋参) 240五味子120麦 冬2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1)称取天麻、五味子粉碎成粗粉,加乙醇浸泡,加乙醇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浸膏;(2)称取麦冬、太子参粉碎成碎片,加水煮煎多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并醇沉,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浸膏;(3)将上述浸膏减压干燥至干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的提取工艺,其特征在于取天麻、五味子粗粉用70%乙醇浸泡、渗漉,收集12~16倍量的渗漉液,麦冬、太子参碎片用8~12倍量的水煮煎1~3次,每次1小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在50℃下约为1.15,并醇沉至含醇量为70%,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浸膏,70℃减压干燥至干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将干膏粉碎成细粉,加适量淀粉、二氧化硅混合物,喷入5%聚丙烯酸IV树脂的乙醇液,包衣,干燥,过筛,灭菌,装入胶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1)淀粉、二氧化硅和聚丙烯酸树脂的重量比例为1∶0.8~1.2∶0.06~0.09;(2)淀粉、二氧化硅和聚丙烯酸树脂的重量和为干粉的0.2~0.3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剂型可以是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糖浆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中药适用于神经衰弱、高血压、颈椎病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症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及其提取工艺,成型工艺和用途。中药是精选天麻、太子参、五味子、麦冬四味中药配合辅料制成胶囊,其制备方法是分别制取天麻与五味子,太子参与麦冬浸膏,将二种浸膏混合干燥制成干膏,粉碎成细粉,加适量辅料混匀、干燥、灭菌,制成胶囊。本发明精选四味中草药,配方科学、合理,要而不繁,四药合奏健脑安神益气养阴之效,契合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的病因病机,主治气阴两虚兼肝风内动之神经衰弱,亦适用于高血压、颈椎病,证见失眠、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症状,疗效显著。
文档编号A61P9/12GK1483446SQ0313223
公开日2004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30日
发明者童玉新 申请人:童玉新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