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确切地说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成药。
背景技术:
目前,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又占中风病的80%左右。我国年发病人数近300-400万人,近3/4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力,重度致残者占40-50%以上,约1/4-1/3的初患病者将在3-5年内复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西药主要是溶栓、抗凝和扩血管三大类药物,溶栓对脑梗死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6小时以后溶栓可能会加重脑损伤,促使梗塞区的再出血等问题。抗凝治疗因为有引起脑出血的危险,只限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扩血管药物使用不当,可加重脑水肿或出现“盗血现象”,加剧临床症状。中医药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已在临床运用多年的品种,其根本的理论出发点仍在于活血化瘀或益气通络这个治疗中风病的通用治疗法则,在标本兼治的同时注重治标,临床虽然有效,但疗程长,疾病转归过程较缓慢。经检索中国专利数据库,尚未见于本组方完全相同的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专利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抑制血栓形成、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改善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抗血凝作用的缺血性中风治疗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黄芪15~45份 丹参8~30份 川芎5~20份连翘8~30份 生地5~20份 地龙5~20份取丹参加3~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0.5~3.0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清膏,药渣与黄芪、川芎、连翘、生地、地龙五味中药,加水煎煮提取1~5次,同时在回流罐中收集挥发油,每次0.5~2.0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与清膏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65的稠膏,在60~80℃的条件下进行烘干,并粉碎成细粉,过筛70~140目,混匀,喷入挥发油,装入胶囊。
本发明的优点1、本发明所采用的药味均是国家药典中所收载的品种,对人体无毒无害。
2、本发明源于多年的临床实践,经过数百例病人应用汤剂进行观察,发现它对缺血性中风有显著疗效,且未出现任何毒副反应。
3、本发明改进试制成胶囊剂后,经过60例的分组对照观察,发现它无论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还是对于临床相关检测指标的改善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有效率在85%以上,验证了该方安全、有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配方是黄芪15~45份 丹参8~30份 川芎5~20份连翘8~30份 生地5~20份 地龙5~20份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取丹参加3~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0.5~3.0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清膏,药渣与黄芪、川芎、连翘、生地、地龙五味中药,加水煎煮提取1~5次,同时在回流罐中收集挥发油,每次0.5~2.0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与清膏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65的稠膏,在60~80℃的条件下进行烘干,并粉碎成细粉,过筛70~140目,混匀,喷入挥发油,装入胶囊。
实施例1黄芪45g 丹参8g 川芎5g连翘8g 生地5g 地龙5g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取丹参加3~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0.5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清膏,药渣与黄芪、川芎、连翘、生地、地龙五味中药,加水煎煮提取1~5次,同时在回流罐中收集挥发油,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与清膏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65的稠膏,在60℃的条件下进行烘干,并粉碎成细粉,过筛70~140目,混匀,喷入挥发油,装入胶囊。
实施例2黄芪15g 丹参30g 川芎20g连翘30g 生地20g 地龙20g本发明的制配方法是取丹参加3~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1.5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清膏,药渣与黄芪、川芎、连翘、生地、地龙五味中药,加水煎煮提取1~5次,同时在回流罐中收集挥发油,每次1.0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与清膏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65的稠膏,在70℃的条件下进行烘干,并粉碎成细粉,过筛70~140目,混匀,喷入挥发油,装入胶囊。
实施例3黄芪35g 丹参20g 川芎16g连翘20g 生地16g 地龙16g本发明的制配方法是取丹参加3~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3.0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清膏,药渣与黄芪、川芎、连翘、生地、地龙五味中药,加水煎煮提取1~5次,同时在回流罐中收集挥发油,每次2.0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与清膏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65的稠膏,在80℃的条件下进行烘干,并粉碎成细粉,过筛70~140目,混匀,喷入挥发油,装入胶囊。
本发明的特点是该药剂对光化学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改善大鼠的精神状态及体重恢复作用,并可减轻脑水肿及缺血性脑损伤,抑制血栓形成,改善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对保护脑功能有重要作用,实验证实,本药剂对大鼠梗塞灶体积的改善较模型组提高达80%以上。
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本品可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后体内TNF-α的产生,与对照组相比减少达78.5%,从而减轻TNF-α对组织的损伤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明显提高体内IL-2的表达,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并可延长光照后血栓形成的时间,减小光照后血栓的大小及血栓占管腔的面积,其次,能防止光敏剂血卟啉对血管壁的损害,抑制血小板粘附,降低TXB2,提高6-K-PGF1α的含量;明显减轻大鼠白细胞粘附、游出和血小板聚集,并能降低大鼠的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
益清通胶囊临床分组对照观察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结果1、临床资料本发明在山西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试验临床病例采用中医、西医双重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医辩证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辩证分型原则进行,凡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辩证标准,发病在2周-6个月的病例。
治疗组益清通胶囊4粒/次每日三次对照组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次每日三次每组均于治疗30d后进行疗效评定。
观察治疗前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及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疗效标准及治疗效果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执行,采用计分法,主要评定用药后神智,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
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满分28分,起分点最高不超过18分,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以百分数表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基本痊愈 ≥85%显效 ≥50%有效 ≥20%无效 <20%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2。
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由表1可知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X±S)
由表2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都有明显改善,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二者均有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压积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药物的配方,其特征在于黄芪15~45份 丹参8~30份 川芎5~20份连翘8~30份 生地5~20份 地龙5~20份
2.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丹参加3~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0.5~3.0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清膏,药渣与黄芪、川芎、连翘、生地、地龙五味中药,加水煎煮提取1~5次,同时在回流罐中收集挥发油,每次0.5~2.0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与清膏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65的稠膏,在60~80℃的条件下进行烘干,并粉碎成细粉,过筛70~140目,混匀,喷入挥发油,装入胶囊。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药物——益清通胶囊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由黄芪、丹参、川芎、连翘、生地和地龙六味中药组成。其制备方法为取丹参加入3~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0.5~3.0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清膏,药渣与黄芪、川芎、连翘、生地、地龙五味中药,加水煎煮提取1~5次,同时在回流罐中收集挥发油,每次0.5~2.0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与清膏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65的稠膏,在60~80℃的条件下进行烘干,并粉碎成细粉,过筛70~140目,混匀,喷入挥发油,装入胶囊。它对缺血性中风有显著疗效,且未出现任何毒副反应。
文档编号A61K9/48GK1565580SQ0314503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8日
发明者骆春秀 申请人:骆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