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及制备方法

xiaoxiao2020-6-23  157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具体地说是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的制作方法。
骨质增生指骨或关节软骨发生增生性变,是一种本质上非炎性的疾病,好发于髋、膝、跟骨及脊柱等部位,呈缓慢进行性,临床特点为受累处酸痛、晨僵,后期可见活动受限、畸形,尤其在累及脊柱时,可出现脊髓、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症状。本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尤其是好发于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据统计55岁以上的人,骨关节X线摄片有骨刺者占85%以上,本病病程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病症。对于骨质增生,现代医学多采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如啊司匹林等)、皮质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及手术治疗。但疗效不理想,药物治疗多只起到暂时止痛作用,同时因患者年龄均偏大,采用手术治疗其术后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治疗骨增生的专用药,如抗骨质增生片、骨仙片、骨质增生一贴灵等,但这些药物只对于那些病程短,病情轻的骨质增生症有一定的改善症状作用,对于那些病程长,病情重的骨质增生症的疗效差。骨质增生的治疗关键是中断骨刺的恶性病理循环,抑制骨刺的进一步生长,软化骨刺,迄今国内外尚未研制出特效药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中断骨刺的恶性病理循环、抑制骨刺的进一步生长、软化骨刺作用强,治疗骨质增生症,疗效极为满意,症状可完全改善、运动复常的骨质增生治疗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骨质增生治疗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
帝秋根60-100份 川乌60-100份 归尾100-150份白 芍120-200份 甘草30-60份元胡30-60份枳 壳100-150份 柳桂100-150份 香子100-150份桃 仁100-150份 田七30-50份辣椒藤100-150份本发明药物优选重量配比是帝秋根60份 川乌60份 归尾100份 白芍200份甘草60份元胡30份 枳壳100份 柳桂100份香子100份 桃仁100份 田七30份 辣椒藤150份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是1、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2、将元胡、田七粉碎过100目筛;3、将帝秋根、川乌分别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分别用甘草、黑豆(每50kg帝秋根、川乌分别用甘草2.5kg,黑豆5kg)加水共煮,以帝秋根、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然后除去甘草、黑豆、晒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
4、将归尾、白芍、甘草、枳壳、桃仁、香子、辣椒藤与3制好的帝秋根、川乌水煎二次,第一次4小时,第二次3小时,过滤,滤液浓缩成稠浸膏,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加入元胡、田七粉末,混匀,灭菌装入胶囊,即成。
本发明药物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黑色粉末,具芳香气味,味苦、无毒、系纯中草药复方胶囊剂,暂命名为“骨刺消胶囊”。
本发明药物经临床实验表明帝秋根、川乌、香子祛寒湿散风邪、开痰、消肿、温经止痛;白芍性寒、味酸、有镇痛,缓解拘挛,对骨骼肌有抗痉挛作用,对平滑肌有镇痛作用,并有抑制中枢和脊髓反射弧兴奋作用,归尾、元胡、三七行气活血补血、止痛;辣椒藤味辛、性温、发散风湿、舒筋活络,软化骨刺;柳桂有横通肢节的作用;甘草有抑制未梢神经兴奋作用。上述众药合用有除风祛湿、温经通络、补肾壮骨、消肿止痛、驱瘀血、散恶血、逐贼血,有净化血液中断骨刺的恶性病理循环,抑制骨刺生长,软坚软化骨刺的作用,对骨质增生疗效极为显著。其特点是①抑制骨刺生长,软化骨刺,舒张骨刺周围组织血管,改善微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促进骨刺周围组织的炎症吸收的作用强,一般患者服药1疗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服药3-6个疗程,X线摄片骨刺明显缩小或消失;②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远期治愈可达96%,减轻痛苦;③医疗费用低,较常规治疗可节省费用50-90%,减轻患者负责;④系全天然药物制剂,无严格适应症和毒副作用;⑤采用胶囊剂,使用方便,患者易接受。
1994年-1997年,发明人用本发明药“骨刺消胶囊”与“抗骨质增生片”治疗骨质增生进行了对比试验观察,用“骨刺消胶囊”治疗骨质增生100例,临床治愈7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用“抗骨质增生片”治疗100例,临床治愈30例,总有效率70%。远期复查两组各30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年,随访结果“骨刺消胶囊”治疗组30例,痊愈28例,显效1例,进步1例,治愈率占95%,“抗骨质增生”对照组30例,痊愈18例,显效6例,进步2例,无效4例,治愈率占60%。以后又用骨仙片、骨质增生一贴灵,强的松做对比试验,结果都表明了本发明药物的疗效均优。
本发明药物经临床应用300余例,总有效率100%,远期治愈率95%,明显优于各种骨质增生药,现举验案三例如下达桂婆女,55岁,农民,新宁白沙镇人,因颈、胸、腰部疼痛5年余,加重1年,经X线摄片示诊为颈、胸、腰椎普遍增生,腰3、4、5椎骨桥已形成,周身疼痛乏力,脊椎僵硬,懒于活动,弯曲转则活动功能丧失,阴雨天及寒冷季节加重。曾用抗骨质增生片、贴骨质增生一贴灵治疗一年,未见显效。1995年1月5日就诊,用“骨刺消胶囊”8天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有改善,嘱其继服“骨刺消胶囊”,2个月后,一切恢复正常,全愈,半年、1年后分别随访未见复发。
杨配军,男,55岁,农民,双肩背部疼痛及颈部僵硬,活动受限4年,加剧3月余,1996年12月19日就诊,查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痉挛,椎旁肌群压痛(+),椎间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X线片显示诊断为颈4、5、6椎骨质唇样增生。服用“骨刺消胶囊”7天后患者疼痛大减,继服20天后,疼痛消失,颈部活动逐渐恢复,再继续服用“骨刺消胶囊”20天后,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李昕,女,75岁,新宁县交通局退休干部,1997年10月6日就诊。主诉腰及右髋疼痛8年余,病情逐渐加重。尤以夜间剧痛不能寐,常服止痛药,近一年来疼痛加剧,双拐走路二个月,在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无效。查腰僵如板,活动全限,腰3、4、5椎处均有明显压痛点,右侧腰5椎有放射性压痛点,直腿抬高右30°,拉西克征(+),右腿肌萎缩4公分,拇趾背伸力弱,X线片显示腰3、4、5椎体前后缘,均有增生性改变,腰5椎前后上缘有较大骨赘插入椎间孔,生理曲线消失。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给予“骨刺消胶囊”,服药7天后疼痛大减,已能弃拐步行,嘱其继服“骨刺消胶囊”,服药二十天后,症状消失,功能正常,恢复原来工作,随访半年未复发。
因为本发明药物治疗骨质增生疗效十分显著,在当地名声威振,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新宁电视台为止作了专题报道,该药物已受到了病人的普遍欢迎与赞誉。
实施例选用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草药原料,按配方称帝秋根60kg、川乌60kg、归尾100kg、白芍200kg、甘草60kg、元胡30kg、枳壳100kg、柳桂100kg,香子100kg,桃仁100kg、田七30kg、辣椒藤150kg,先将元胡,田七粉碎过100目筛,然后将帝秋根、川乌分别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分别同甘草3kg、黑豆6kg加水共煮,以帝秋根、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然后除去甘草、黑豆,晒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后与归尾、白芍、甘草、枳壳、桃仁、香子、辣椒藤水煎二次,第一次4小时,第二次3小时,过滤,滤液浓缩成稠浸膏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加入元胡、田七粉末,混匀,灭菌装入胶囊100000粒,即成,用瓶包装,标注药名,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帝秋根60-100份 川乌60-100份 归尾100-150份白 芍120-200份 甘草30-60份元胡30-60份枳 壳100-150份 柳桂100-15份 香子100-150份桃 仁100-150份 田七30-50份辣椒藤100-1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优选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帝秋根60份 川乌60份 归尾100份 白芍200份甘草60份元胡30份 枳壳100份 柳桂100份香子100份 桃仁100份 田七30份 辣椒藤150份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或2所述的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制剂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黑色粉末,具芳香气味,味苦、无毒、无刺激性。
4.根据权利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其制备特征在于A、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B、将元胡、田七粉碎过100目筛;C、将帝秋根、川乌分别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分别用甘草、黑豆(每50kg帝秋根、川乌分别用甘草2.5kg,黑豆5kg)加水共煮,以帝秋根、川乌热透,内无白心为度,然后除去甘草、黑豆、晒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D、将归尾、白芍、甘草、枳壳、桃仁、香子、辣椒藤与C制好的帝秋根、川乌水煎二次,第一次4小时,第二次3小时,过滤,滤液浓缩成稠浸膏,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加入元胡、田七粉末,混匀,灭菌装入胶囊,即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及制备方法,它是以帝秋根、川乌、归尾、白芍、甘草、元胡、枳壳、柳桂、香子、桃仁、田七、辣椒藤为原配制而成的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本发明药品具有除风祛湿、温经通络、补肾壮骨、消肿止痛、驱瘀血、散恶血、逐贼血,有净化血液中断骨刺的忍性病理循环、抑制骨刺生长、软化骨刺的作用。其原料易取,系全天然药物制成的胶囊剂,使用方便,价廉实用,适用于治疗骨质增生,疗效极为显著,易于推广。
文档编号A61P19/08GK1304746SQ0012855
公开日2001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3日
发明者李承栋 申请人:李承栋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