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痛药膏及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3  181

专利名称:筋骨痛药膏及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贴敷用药膏,特别是涉及一种筋骨痛药膏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筋骨疼痛的中药一般为内服药,大多需熬制成汤剂口服,操作麻烦,均有不同程度的害胃损脾等弊端。通常使用的伤湿止痛膏,由于它的药理限制,对患处只能起缓解作用,不能治标治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多种中药熬制成膏,按治疗部位制成药膏,治疗效果显著,贴敷方便,即能治标又能治本的筋骨痛药膏及制作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方案,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它的中药原料及重量百分比含量是,川乌6-8%,草乌6-8%,透骨草2-3%,半夏2-3%,穿山甲2-3%,威灵仙1-2%,木瓜1-2%,川椒2-3%,白芥子4-5%,杜仲0.5-1%,冰片2-3%,血竭1-2%,麝香0.5-1%,黄丹55-70%。
本发明的药理作用川乌味辛大热,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能,临床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和半身不遂等疾病。
草乌味辛大热,有毒,有祛风燥湿,逐寒等功能,临床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手足拘挛,半身不遂等症状。
透骨草味辛寒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能。外用多生用,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可达止痛目的。
穿山甲味咸性微寒,有毒,具有消肿排脓、催乳及止痉挛等作用。临床用于治风寒痹痛的肢体拘挛、强直、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威灵仙味辛咸温,具有祛风除湿,通行十二经脉的功能,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瘫痪麻木等疾病。
木瓜;味酸温,具有平肝、舒筋、和脾、化湿等功能,多用于治疗湿痹、转筋、腹痛和筋病。
川椒味辛性热,具有温肾暖脾,逐寒燥湿和杀虫作用。多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疼痛等症状。
白芥子味辛性温,有专化寒痰停滞于胸肋之功能,并能消肿止痛,通经活络;外用可消疮肿,除痹痛。
冰片味辛苦,微寒,具有清热通窍,消肿止痛之功;外用可消炎止痛。
血竭始载于《唐本草》原名“麒麟竭”,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索马里等地,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消肿散结,祛痰通络止痛等功能。主治淤血经闭,风寒湿痹的病症。
麝香味辛温,具有开窍辟秽,活血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临床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心腹暴痛等症状。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发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补肾强筋,通络止痛,治疗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筋骨疼痛效果显著。由于它是外敷贴膏,使用方便透皮性好,副作用小。另外,本发明的原料易得,制作方法简单,适宜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本发明的原料重量百分比含量实施例。
实施例1川乌6%,草乌8%,透骨草3%,半夏2%,穿山甲3%,威灵仙1%,木瓜2%,川椒3%,白芥子4%,杜仲0.5%,冰片2%,血竭1%,麝香0.5%,黄丹64%。
实施例2川乌7.24%,草乌7.24%,透骨草2.4%,半夏2.4%,穿山甲2.4%,威灵仙1.9%,木瓜1.4%,川椒2.4%,白芥子4.3%,杜仲0.96%,冰片2.4%,血竭1.4%,麝香0.58%,黄丹62.98%。
实施例3川乌8%,草乌8%,透骨草3%,半夏3%,穿山甲3%,威灵仙2%,木瓜2%,川椒3%,白芥子5%,杜仲1%,冰片3%,血竭2%,麝香1%,黄丹56%。
实施例3川乌6%,草乌6%,透骨草2%,半夏2%,穿山甲2%,威灵仙1%,木瓜1%,川椒2%,白芥子4%,杜仲0.5%,冰片2%,血竭1%,麝香0.5%,黄丹70%。
实施例4川乌150g,草乌150g,透骨草50g,半夏50g,穿山甲50g,威灵仙40g,木瓜30g,川椒50g,白芥子90g,杜仲20g,冰片50g,血竭30g,麝香12g,黄丹1300g。
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实施例。
a、按上述比例将川乌,草乌,透骨草,半夏,穿山甲,威灵仙,木瓜,川椒,白芥子,杜仲10味中药洗净烘干,入香油内浸泡一周,10味中药原料与香油的比例是1∶1.2;其它药研制成粉,备用;b、将用香油浸泡的药用温火熬药枯去渣,滤过取净药油;c、将药油熬至滴水成珠时,按比例下黄丹收膏,待稍凉时,下血竭、冰片细粉并将其搅拌均匀,成为药膏坯料;d、用流动的水将药膏坯料浸泡6天,然后放在密封罐内储存;e、使用前取白关纸数张放入臼油中,将纸浸透,然后将纸微微烘干,铺平,剪成纸被子;f、将药膏坯料摊在纸被上,即为成品。
纸被子根据贴敷的部位裁剪,有多种规格,如腰贴纸被子为正方形160mm,摊膏20g。颈贴纸被子为正方形120mm,摊膏15g。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1、将药膏面用温火熔化到似流非流时,将麝香粉(按配置比例)均匀地洒在药膏的表面。
2、贴敷时用手背试温至不烫手后,即可贴与患处,将其抚平固定。
3、有效使用期,7天/贴,3贴为一疗程。
典型病例验案1王某,女,52岁,2002年1月29日初诊。患者左肩关节疼痛二年,每到冬季天冷时发做,3天前因天气寒冷致症状加重,左肩臂抬举困难而来诊治。确诊为肩周炎。使用本发明2贴,分别贴于大锥穴,肩髃穴。三天后疼痛明显减轻,7天后肩关节活动较前幅度范围明显增大,20天一疗程症状消失,活动自如,为进一步巩固疗效再治疗一个疗程。
验案2郭某,男,48岁,2003年3月15日,主因腰腿疼痛2年余,加重5天,被人背来就诊。查L4、L5、S1棘突压痛( ),并反射致左侧股后及小腿外侧,膝腱发射消失,拇趾背屈无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拍腰椎CT示L4、L5、S1椎间盘突出,结合临床附合诊断。给予本发明3贴,贴于腰部,分别贴在腰阳关、秩边、阳陵泉穴位上,贴敷三天后自感腰部疼痛减轻,七天后症状逐渐好转,小腿外侧有温热感,二十天后自己能站立,不需人搀扶,经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已能正常行走,经一年后随访痊愈后再未复发。
验案3刘某,男,52岁,2002年9月18日初诊。主诉颈项僵硬、活动时疼痛伴左手拇指麻木3年,加重3个月。确诊为颈椎病,骨质增生。给予本发明1贴(颈贴),外敷于局部,贴后1小时自感较前舒适,3天后自感颈项僵硬好转,20天后颈项活动较前灵活,30天后拇指麻木减轻,40天两个疗程,颈部活动自如,拇指麻木基本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发作。
临床观察统计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患者均来自武警医院中医科门诊病人,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疾病种类骨质增生38例,其中颈椎增生18例,腰椎增生20例,腰椎间盘突出28例,软组织损伤18例,风湿性关节炎16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1天。本组病例均经CT、X光片,血沉化验等相应检查而确诊。
2、治疗方法采用本发明贴敷治疗,每一贴外敷7天,3贴20天为一疗程,按病位贴敷穴位。
3、疗效标准痊愈为症状,体征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显效为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功能明显改善;好转为症状,体征减轻,功能好转,无效为治疗一疗程后症状、体征、功能无变化。
4、结果本组骨质增生38例,痊愈24例(63.2%),显效7例(18.4%),好转5例(13.2%),无效2例(5.3%)。腰椎间盘突出28例,痊愈18例(64.3%),显效6例(21.4%),好转3例(10.7%),无效1例(2.6%)。风湿性关节炎16例,痊愈10例(62.5%),显效4例(25%),好转2例(13%),无效为0。软组织损伤18例,痊愈16例(88.9%),显效2例(11%),好转0,无效0。
权利要求
1.一种筋骨痛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的中药原料及重量百分比含量是,川乌6-8%,草乌6-8%,透骨草2-3%,半夏2-3%,穿山甲2-3%,威灵仙1-2%,木瓜1-2%,川椒2-3%,白芥子4-5%,杜仲0.5-1%,冰片2-3%,血竭1-2%,麝香0.5-1%,黄丹55-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筋骨痛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的中药原料及重量百分比含量是川乌7.24%,草乌7.24%,透骨草2.4%,半夏2.4%,穿山甲2.4%,威灵仙1.9%,木瓜1.4%,川椒2.4%,白芥子4.3%,杜仲0.96%,冰片2.4%,血竭1.4%,麝香0.58%,黄丹62.98%。
3.一种筋骨痛药膏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按下述步骤进行,a、按比例将川乌,草乌,透骨草,半夏,穿山甲,威灵仙,木瓜,川椒,白芥子,杜仲10味中药洗净烘干,入香油内浸泡一周,香油与10味中药原料的比例是,1∶1.2;b、用温火熬药枯去渣,滤过取净药油;c、将药油熬至滴水成珠时,按比例下黄丹收膏,待稍凉时,下血竭、冰片细粉并将其搅拌均匀,成为药膏坯料;d、用流动的水将药膏坯料浸泡6天,然后放在密封罐内储存;e、将用臼油浸透的纸微微烘干,铺平,剪成纸被;f、将药膏坯料摊在纸被上,即为成品。
全文摘要
一种筋骨痛药膏及制作方法,它的中药原料及重量百分比含量是,川乌6-8%,草乌6-8%,透骨草2-3%,半夏2-3%,穿山甲2-3%,威灵仙1-2%,木瓜1-2%,川椒2-3%,白芥子4-5%,杜仲0.5-1%,冰片2-3%,血竭1-2%,麝香0.5-1%,黄丹55-70%。本发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补肾强筋,通络止痛,治疗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筋骨疼痛效果显著。由于它是外敷贴膏,使用方便透皮性好,副作用小。另外,本发明的原料易得,制作方法简单,适宜工业化生产。
文档编号A61P19/02GK1596930SQ03159639
公开日2005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9日
发明者郑国栋, 何秀敏, 张佩申 申请人:郑国栋, 何秀敏, 张佩申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