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太生接骨散的制作方法
太生接骨散属中医医的一种特效中药。
太生接骨散具有消炎消肿,舒筋活血,接骨接筋的功效。太生接骨散能有效控制受损伤肌体的炎症,促进骨骼快速生长,使受损筋骨迅速愈合,使肌体恢复正常。
太生接骨散经过近三十年的临床验证,为几千名患者解除了痛苦,现例举几例1、刘天兰 女 58岁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氏 该患者因不慎摔倒,致使手小臂骨折,脚踝关节脱臼,经复位后,敷以太生接骨散,夹板包扎,三天后换药,手已能拿起轻型物品,脚能落地轻踮,换三次药,半月后基本恢复正常。
2,吴彪 男 8岁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氏 该患者因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致使右边抬肩骨断裂,复位后敷以太生接骨散,约十天后已基本恢复正常。
3、李贵平 男 50岁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氏 该患者因车祸致使腰椎骨三节错位,右手小臂骨断裂性骨折,左脚踝关节九十度扭曲脱臼,送住大姚县石羊人民医院抢救,经得院长和主治医生同意,将医院包扎的石膏全部拆除后,敷以太生接骨散,采用夹板包扎,四天后即能自行翻身(之前必须外力协助才能翻身),换药四次后(约二十天),患者即能借助拐杖下床行走,约一个半月后,患者基本恢复,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家休养,现在患者已完全恢复。
4、尹永明 男 32岁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氏 该患者因车祸致使胸椎骨两节错位,右边肋骨两根骨折,左手手腕脱臼,右手小臂骨骨折,右脚踝关节九十度扭曲,送往大姚县人民医院抢救,经得院长和主治医生同意,分别在各患处敷上太生接骨散,约一个月后,患者就能下床借助外力行走,两个月后患者已经恢复并出院。
太生接骨散的实用目的是为了使患者尽快摆脱伤痛的困扰,使患者迅速恢复正常。
太生接骨散的配方为五爪金龙、岩爬藤、小五爪金龙、五香藤、岩笋、岩地爪(千斤坠)、过山龙、树头菜、类梧桐、白毛蛇、五叶草、贝母兰、大狼毒、接骨丹、树葱、伸筋草、果上叶、茜草、生鸡散、白酒。
太生接骨散各味药的药理、作用及用量如下五爪金龙别名红葡萄,药用根6--8克性味功能苦、涩、寒;凉血活血、壮筋骨、消肿止痛岩爬藤药用根6--8克功能止血止痛、生肌接骨小五爪金龙别名刀口药,药用全草6--8克性味功能苦、涩、寒;止血凉血、接骨接筋、消炎止痛、驱毒消肿、生肌活骨五香藤别名黄龙藤、通气香、铁骨散,药用根6--8克性味功能甘、辛、平、淡;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散瘀岩笋别名石笋、岩角,药用全草6--8克性味功能平、淡;接骨、祛瘀、生肌止血岩地爪别名千斤坠,药用全草6--8克性味功能甘、平;舒筋活血、接骨接筋过山龙别名过江龙、青竹标,药用根6--8克性味功能淡、温;活血散瘀、除湿止痛、舒筋活洛白毛蛇别名地蜈蚣、石母、白毛骨碎补,药用根茎6--8克性味功能淡、微苦、平;祛风除湿、镇痉、清热、接骨生肌类梧桐别名接骨树,药用根6-8克性味功能涩、寒;止血、镇痛、消炎、接骨、生肌五叶草别名糯隔山消、五瓣草、生扯拢,药用全草2--4克性味功能涩、苦、凉;舒筋活血、接骨消肿贝母兰别名石芭蕉、对叶果、果上叶,药用全草2--4克性味功能甘、淡、凉;接骨、续筋、清热大狼毒别名格支糯、搜山虎,药用根1-3克性味功能麻、苦;驱毒、止血、消炎接骨丹别名象耳朵、椴叶叨里木,药用茎皮2--4克性味功能甘、平;活血、止痛、除湿树葱别名石葱、蜈蚣草、毛兰,药用全草1--3克功能活血、通洛、散瘀伸筋草别名铺地蜈蚣、过山龙、狮子草,药用全草1--2克性味功能甘、淡、凉;舒筋、通洛、活血果上叶别名极香石豆兰,药用全根2-4克性味功能甘、淡、凉;接骨、消炎茜 草别名大红参、舒筋草,药用全根2-4克性味功能甘、温;活血、通筋、散瘀、止痛太生接骨散能使受损伤的筋骨快速生长,以致愈合,恢复正常,它治疗时间短,一般一个月即能恢复正常。
太生接骨散的用法将以上配方各位药晒干并成粉末状,按量混合在一起,使用前先用开水调匀,同时加入50克白酒,再将一只未出硬毛的小鸡捣碎成末状一起拌入药中,乘热将药敷在患处,再用夹板固定后包扎好,3-5天换一次药,一般换3-5次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药合成品,人们在生活中突发骨折和脱臼等跌打损伤时敷在复位后的患处,其特征是配方中各味中药按比例共同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成药,其特征是配方中各味中药合在一起经过药理作用,对损伤肌体进行消炎消肿,舒筋活血,接骨接筋的功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成药,其特征是有效控制受损伤肌体的炎症,促进骨骼快速生长,使受损筋骨迅速愈合,使肌体恢复正常。
全文摘要
本药属于纯中药合成品,它对骨折、脱臼等所有损伤有治疗作用。主要技术特征是:配方中各味药均为中成药,无任何毒副作用,敷用方便,配方中的各味用药在全国各地中药店均有销售。该药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治疗各种跌打损伤。
文档编号A61P19/00GK1302621SQ00101208
公开日2001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3日
发明者彭德旺 申请人:彭家能